史伊凡
史伊凡(1908年-1989年),原名史人范,溧阳市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她是女影星陈冲的外婆,也是中国药理学奠基人张昌绍的夫人。史伊凡出版了多部作品,包括《为中国药理学奠基的人——张昌绍的一生》《回忆救护队生活》和《吃的科学》,并翻译了《苏联区级医务人员手册》等。
人物经历
1908年出生于江苏溧阳,她的父亲是史蛰夫。史伊凡与徐志摩、沈从文、丁玲等文学家是朋友,与吴健雄是校友。1934年8月28日,她成为《女声》杂志社编辑委员会委员,其中相关文章有《民国的军队》,文章常见于《东方杂志》、《时事新报》等。1941年,史伊凡随丈夫张昌绍从哈佛大学回到重庆市,在简陋的条件下创办了一家现代医学出版社,并翻译了《苏联区级医务人员手册》。解放后曾是华东作家协会的会员。
人物生平
史伊凡在1922年秋入读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并参与学生运动。1926年积极参与北伐战争,曾在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秘书长王昆仑麾下任职。1927年考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文学院(翌年更名中央大学)。1930年,她作为学联代表认识了上海医学院学联代表张昌绍,并最终与他结婚。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曾加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组织的第四救护队,奔赴抗日战场。此后曾自费举办现代医学出版社。1935年12月,与史良、罗琼、沈兹九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妇女界救国会。1938年赴伦敦大学留学。1949年后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审,主要从事医学卫生科普出版工作。著有《科学饮食法》《吃的科学》,译有《苏联区级医务人员手册》等著作。
人物轶事
原名史人范
史伊凡原名史人范,成了文学青年后,觉得为人模范太累赘,遂改名史伊凡。
叛逆的性格
据记载史伊凡自幼叛逆,曾三次登报与父亲脱离父女关系,并在学生运动中积极参与。
爱上张昌绍
史伊凡在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文学院期间认识了张昌绍,并最终与他结婚。
与女儿阿中
史伊凡与女儿木心的关系充满故事,她们的生活点滴常常引起陈冲对外婆往事的好奇。
助现代医学
史伊凡在草棚搭建的房屋中,用自己的积蓄和稿费,一个人办起了一家现代医学出版社,把丈夫的各种医学著作从重庆市推向世界,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她自己还翻译了《苏联区级医务人员手册》给临床医生。当时,在抗日战场上,死于伤口感染的士兵不少。这些书给他们带去了医疗知识。后来,这些书还通过周恩来同志转到了延安市,受到了前线士兵们的欢迎。
晚年的遗憾
史伊凡晚年身体依然健康,常打乒乓球,上楼、下楼的脚步也轻松,却得了急性的黄疸堵塞和其他并发症,住进了医院。
人物评价
柳亚子先生曾为史伊凡写过一首词,“珠玉泻莺喉,钢里含柔,吴娃燕语最风流。一阙新词低唱罢,怎不娇羞。京兆画眉俦,是几生修,天教韵事继红楼。为恐石凉人睡去,弄岗报春苣苔轻兜。”称赞她的才华和魅力。
人物关系
父亲:史蛰夫。一代国学泰斗。
丈夫:张昌绍。中国第一代药理学家。
女儿:张安中。中国著名的神经药理学家,为中国药物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曾担任复旦大学教授,培养出了饶毅、晏义平、夏萤等一批著名学者。
孙女:陈冲。著名演员。
参考资料
陈冲:我的姥姥.澎湃新闻.2024-06-15
近代中國左派女性的政治聲音——以《女聲》(1932-1948)為中心.香港理工大学.2024-06-15
《上海文学》2021年第8期|陈冲:没有女人会因此丧命(选读).中国作家网.2024-06-15
陈冲:母亲的人生,比自己更精彩.澎湃新闻.202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