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买后付
先买后付又称先享后付或先用后付,由英文Buy Now Pay Later(BNPL)直译而来,指用户购物时,商家根据客户信用情况提供的赊销服务;选择先买后付支付方式的消费者可在限期内先享受商品(或服务),在一定期限内再支付价款,且免收利息。
先买后付业务流程包括绑卡、授信、下单支付、还款。先买后付模式源起于北欧,2005年瑞典金融科技公司Klarna为便利网络消费者支付流程,推出先买后付信用购服务。2012年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成立Affirm、Afterpay等公司专营先买后付业务。随着信用消费浪潮和移动支付的勃兴,Apple等大型科技公司以及paypal、VISA等境外支付清算机构亦先后布局先买后付行业。2019年,微信与淘宝网先后试行先买后付(微信产品名为先享后付,淘宝为先用后付)。截至2022年,拼多多、美团等大型网络电商平台多数均开通了先买后付服务。同时亦有如西瓜买单等App, 脱离电商平台,独立提供先买后付应用产品。2023年3月,苹果公司允许消费者先购物后付费的Apple Pay Later服务在美国正式上线。2024年6月,苹果宣布将关闭先买后付服务Pay Later。
先买后付业务监管对策应该严守“金融业务持牌经营”红线,遵循“同样业务同样监管”原则;探索将先买后付业务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开展审慎监管;坚持底线思维与鼓励创新转型升级相结合。
定义
先买后付指用户购物时,商家根据客户信用情况提供的赊销服务。与信用卡不同,先买后付不收取任何利息和手续费,还款期数可自主选择,大幅降低了购买门槛和一次性支付压力。同时,先买后付的授信门槛低于信用卡,可以实现更广泛的客户渗透面。
发展历程
国际发展
先买后付模式源起于北欧,2005年瑞典金融科技公司Klarna为便利网络消费者支付流程,推出先买后付信用购服务。2012年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成立Affirm、Afterpay等公司专营先买后付业务。随着信用消费浪潮和移动支付的勃兴,Apple等大型科技公司以及paypal、VISA等境外支付清算机构亦先后布局先买后付行业。2021年8月,Afterpay公司被美国移动支付公司Square以290亿美元价格全资收购。2021年9月8日,PayPal以27亿美元现金形式收购日本金融科技公司Paidy,从而扩大其在日本支付领域的布局。
2023年3月,苹果允许消费者先购物后付费的Apple Pay Later服务在美国正式上线。2024年6月,苹果宣布将关闭先买后付服务Pay Later。
中国发展
2019年,微信与淘宝网先后试行先买后付(微信产品名为先享后付,淘宝为先用后付)。截至2022年,拼多多、美团等大型网络电商平台多数均开通了先买后付服务。同时亦有如西瓜买单等App, 脱离电商平台,独立提供先买后付应用产品。
业务流程
绑卡
用户在付款前通常需绑定银行卡,取得客户协议授权,主要作为后续还款时自动扣款需要。一般仅支持绑定借记卡,少数平台也支持绑定信用卡。
授信
即由用户提供身份信息(中国为身份证),先买后付公司根据用户信息调取内部或第三方资信数据,进行资信评估,以确认用户信用可靠且有还款能力。中国诸如微信、淘宝网等大型网络平台多借助集团内“芝麻信用”“微信支付分”等类征信产品,对先买后付用户进行资信评估。
下单支付
用户确认选择先买后付付款方式后,在先买后付APP(或 H5)支付页面会显示对应的还款计划,包括期数、每期应还款、还款日等信息,并且需勾选对应的支付服务协议,点击确认并完成安全验证即可完成消费。
还款
先买后付账期通常较短,多在1周至3个月不等,通常支持到期系统自动代扣和用户主动还款两种方式。正常按期还款或提前还款不向用户收取额外费用,延期还款或违约可能收取滞纳金。
优缺点
优点
便捷性
网络服务渠道能够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传统渠道的业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先买后付业务作为一个全新的借贷方式,使用门槛相对较低,手续非常简单,根据开通提示能很快完成操作。同时,先买后付业务具有利息较低、较为便捷、灵活选择贷款额度等优势,极易被年轻消费群体所接受。当年轻消费群体出现小的经济问题时,借助先买后付解决眼前的危机,满足年轻消费者生活或娱乐等需求。
促进消费
先买后付业务作为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其本身具备促进消费的作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还能起到释放市场消费潜力、增加税收收入等多种作用。先买后付是一种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它可以让消费者实现在当月购买商品,在下一个月支付货款的体验。在市场进行大量交易的情况下,先买后付会通过对配额进行临时调整,使客户的信用额度需求、市场需求得到满足。
减少商业经营的费用
先买后付业务可以为商家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包括支付、获客、财务管理、数据分析等,为商家增加流量、提高商品和品牌知名度、缓解资金压力,尤其是其大量的用户流量,可以为商家带来保障,降低运营风险。
缺点
个人债务或过度累积
传统的分期付款通常用于频次较低的大额购物,而先买后付业务因其使用程序更加便捷、使用门槛更低,可以更便利地用于日常购物,导致公众的实际消费水平超过原有预期。此外,如果消费者在不同时间通过多个平台使用先买后付服务,造成过度消费,有可能难以有效追踪还款进度,出现因延迟或无法还款而被收取手续费的情况,进一步造成消费者债务过快增长。
个人信息面临较大的泄露风险
用户在使用先买后付服务时,先买后付提供商有权获得用户支付的相关历史数据。部分平台利用收集到的这些数据,与合作商家共同创建闭环的购物应用程序,推广特定的品牌和产品。受制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向提供商支付的固定手续费,商品本身的折扣空间有限,商家和先买后付提供商或被迫寻找其他收入来源,以维持增长和盈利预期,用户数据的获取、保存、使用等面临更大挑战。尤其是随着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个人数据保护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先买后付提供商或处于“有技术没有个人信息”的境地。
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
一是金融营销广告不尽规范;二是消费者维权救济渠道不畅;三是不当的先买后付宣传可能助长不良消费观,加重低收入群体债务负担。
干扰金融监管秩序
一是变相经营消费金融业务,涉嫌监管套利。二是资金支付过程或有支付“二清”风险。三是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信息全面性与准确性。
导致债务风险向金融机构传导蔓延
先买后付业务模式在市场侧亦可能存在风险隐患。如何增强消费者适当性管理、缩减坏账率是先买后付企业无法规避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对于无集团或平台背景的初创企业,没有金融消费等大数据积累,甚至难以获取真实的用户数据,且先买后付企业间并不共享信用数据,仅通过购买第三方风控公司数据接口即开展先买后付业务,若放款规模不能覆盖其坏账成本,其资金链断裂风险将大大增加,可能将风险传导至其合作的银行或持牌消金公司。
国际监管实践
英国
英国政府明确表示,将制定措施监管先买后付行业,由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批准其准入资质,并部分借鉴消费信贷监管制度。具体而言,一是拓展业务前须进行用户适当性检测,避免消费者过度负债;二是要求将客户信息上报征信机构,加强信息透传;三是允许使用者向金融申诉服务机构(Financial Ombudsman Service)投诉。
美国
美国虽在先买后付市场发展中走在前列,但尚未就先买后付进行立法规制。2021年底,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向5家先买后付服务商下发调查令,要求提供平台商业模式、消费者购物行为习惯等信息。同时在其官网对先买后付进行风险提示,指出行业存在消费者债务过度积累、服务商监管套利和违规进行支付数据收集等问题。
澳大利亚
澳金融监管机关明确指出,因先买后付不应直接获取用户信息,故不适用于该国《国家信贷法》。该国由证券投资委员会(Australian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 Commission)对先买后付进行监管,委员会有权对其平台的客户资质、服务提供方式、营销手段、信息披露等进行限制或禁止。同时,澳大利亚金融业协会(Australian Finance Industry Association)在前述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对先买后付制订了更加细致的行业规则,如企业需申请成为澳大利亚金融投诉管理局(Australian Financial Complaints Authority)成员,并接受消费者投诉等。
新加坡
新加坡金融科技协会于2022年3月公告,将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指导下成立先买后付工作组,推出先买后付执业框架,为提供先买后付方案的组织推出行为指南和执行机制,以降低消费者过度负债的风险,为行业营造公平与道德的环境,保护消费者利益,以及建立消费者对先买后付服务和供应商的信心。
监管措施
一是严守“金融业务持牌经营”红线,遵循“同样业务同样监管”原则。金融活动持牌经营、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前提下进行, 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金融监管方强调的重点内容。对于先买后付全链条业务,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保持监管政策取向、业务规则和标准一致。保护合法的赊销、消费金融业务同时,增强监管的穿透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坚决防止利用“假包装”“伪创新”进行监管套利。防范先买后付成为互联网金融新的风险源。
二是探索将先买后付业务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开展审慎监管。建议顶层推动,厘清先买后付业务的监管定性,出台相应管理办法,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如此可在商户准入、客户身份识别、合规展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对先买后付企业开展全方位、系统性的监管规制。
三是坚持底线思维与鼓励创新转型升级相结合。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中国金融业发展实践积累的经验,也是新时代金融改革发展创新必须坚持的重要方针。在暂未就先买后付形成配套成熟的监管机制前,应由各金融监管部门各司其职,明确监管底线。如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支付与征信业务、银保监会负责消费金融业务的持牌经营方面监管,地方金融办负责保理业务监管,金融监管部门合力推进金融宣传教育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引导金融消费者树立正确消费观。在此基础上,可探索由监管部门指导成立先买后付行业协会,以信息披露、风险提示、行业自律规约等手段,开展柔性自律约束,并鼓励支持创新发展,为行业转型升级预留政策空间。
相关评论
2022年10月28日,彭博新闻社网站发表题为《“毁了一切”:先买后付让Z世代深陷债务》文章,作者是保利娜·卡切罗。文章指出先买后付让美年轻消费者深陷债务。
相关事件
遭网购消费者吐槽
2024年度“双十一”电子商务大促季来临之际,一些电商平台推出的“先用后付”新“玩法”遭到消费者吐槽:这些电商平台上默认的付款方式莫名其妙变成了“先用后付”,不用输密码、刷脸或刷指纹确认就直接下单了;有的消费者只想收藏商品或先添加到购物车,却变成了直接下单;也有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以“先用后付”的方式购买过商品,造成逾期,产生了违约金和逾期费用。上海市消保委模拟消费者进行体验,发现确实存在下错订单、被收取逾期费用等不好的消费体验。上海市消保委由此建议平台让消费者自主选择是否开通“先用后付”,并充分说明“先用后付”的优势以及逾期后果、相关风险等,同时还要设置简单便捷的取消方式,利于消费者不需要时可以方便地关闭。
央视网提示谨慎使用
2024年11月27日,央视网发布视频“警惕‘先用后付’小心欠下账单”,该视频报道了各大网络购物平台先后推出了“先用后付”的购物方式,看起来简化了支付环节,但是,很多消费者反映,先用后付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健盛表示,很多平台“先用后付”功能的入口藏得非常的深,以至于消费者根本就找不到;要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如果消费者要关闭先用后付,那么就应该让消费者非常方便地找到相关的入口。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表示,向消费者推广这种方式之前,应当有消费者二次确认,而且明确告诉他这样产生的方式的结果是什么,支付方式是什么,退货渠道是什么,如果这些都没有强制推给消费者,本身这就是一个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相关专家表示,平台增加“先用后付”"先享后付”这样的支付方式,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此,上海市消保委专门发出了消费提醒公告,提示消费者谨慎对待这种购物方式。
参考资料
苹果先买后付服务在美国正式上线.今日头条.2024-06-18
时隔一年 苹果宣布将关闭“先买后付”服务Pay Later.百家号.2024-06-18
“先买后付”搅动支付市场.今日头条.2024-06-18
美媒:“先买后付”让美年轻消费者深陷债务.扬子晚报网.2024-06-18
网购“先用后付”遭吐槽:收藏却秒变下单,有人包裹堆满驿站却不知情.今日头条.2024-11-10
警惕“先用后付”小心欠下账单~(央视频号:光华路资讯).今日头条.2024-11-28
网购“先用后付”真方便还是添麻烦?.百家号.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