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树锦
姚树锦,男,1936年生于武安市,清·太和医室第四代传人,陕西省、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首届名老中医,全国第二、三、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人物经历
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卫生厅新药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西安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其承古创新的“扶正固本”“阴阳升降”“补脏通腑”三大学术观点相辅相成,见解独到。用于内、妇、儿科疾病、疑难病症诊治疗效卓著。
学术观点
“扶正固本”的学术观点
姚树锦之扶正固本理念,接受了家传的诊治原则,即“男子注重益气补肾,女子注重养血疏肝,小儿注重消导健脾,老人注重平补阴阳”。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他认为前人强调培补的经验,在虚实相兼病症的治疗中,已显现出它的不足,因而其扶正固本思想是体现在对虚实相兼病症的认识和治疗上有了更详尽的发挥。具体概括为正气不能御邪,且生邪。邪实亦能致虚,复生邪。从“物质基础”之不足和“功能活动”的低下来理解“本虚”。从“功能活动”的“代谢障碍”来认识标实。“正虚”不管是因于“先天不足”或是“后天”疾病所伤,总为“本虚”。而由功能性“代谢障碍”所造成的“标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于脏腑功能不足之“正虚”形成的。同样“标实”日久可以导致“正虚”。通常的情况下是“正愈虚”,所表现的是“标愈实”,显示了“标本虚实”的二重性。
姚树锦认为扶正固本之治法绝对不是单一应用补益药,而是根据正邪消长变化,辨别标本虚实性质,确定辨证施治依据,视标本虚实的缓急,或虚实并重,攻补兼施;或先攻还补,攻中寓补,或先补后攻,补中寓攻,选择相应方药,调补法即调理补益,平补法即平和补虚,清补法即寓清于补,温补法即温热补益,峻补法即用大剂疗效可靠,效专力宏的补益药,也可以使用中药注射剂,治疗虚损重危证,收取速效之功。食补法适用于多种慢性虚损证的长期治疗调养。
“阴阳升降”的学术观点
阴阳升降乃阴阳具体运动的方式,《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反常则灾害至矣”。阴阳升降失常,或因升降之道路受阻,或升降之根不济,总之姚树锦认为:疾病之生,无论何因,皆致气机不畅,升降失序,脏腑失调,气血不和,阴阳失衡。故有了“病因脏腑升降失常而生,治宜从脏腑升降之性”之说。即临证时,不忘脏腑升降之性。“助升者当设能降之机,助降者因置有升之路,或升降并施,升为降用,降为升用,欲升清者先降浊,欲降浊者先升清。”治法、方药也应顺从其宜升或宜降之性,疏理气机,调适枢纽,不失升降之机。
“补脏通腑”的学术观点
《素问.五脏别论》云:“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脏者,五脏也,肝、心、脾、肺、肾是也,五脏主藏精气,自应常为之而盈盛,不能泻于外,若保持满而不实,必得后天水谷之气不断充养,方能维持五脏主藏的正常生理功能。腑者,六腑也,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是也,六腑相互依存与协调,共司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转输气化,排除糟粕,虚实更替,总以通、降、泄为常,故实而不能满也。根据五脏与六腑的功能特点,姚树锦提出“五脏以补为法,六腑以通为用”之说。
出版专著
《姚树锦医学精华》《姚树锦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主要论文
参考资料
姚树锦 陕西省名中医.西安市卫健委.2024-06-22
西安市中医医院:纪念姚树锦先生逝世三周年.手机凤凰网.2024-06-22
辨证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2例.中国知网.2024-11-12
坏病救治医案1则.中国知网.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