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石筱山

石筱山

石筱山(1904—1964年),原名瑞昌市,字熙侯,江苏无锡人。骨科专家,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早年学医于上海神州中医专门学校,后随父从医,创石氏伤科一大流派。

人物经历

石筱山年少时,曾就于读于神州中医专门学校。后秉承家学,侍诊于父石晓山先生案侧。少时,曾就于读于神州中医专门学校。后秉承家学,侍诊于父石晓山先生案侧。约于1924年临诊,事伤科,兼针、外科。1929年起与胞弟石幼山先生共设诊所。

1925年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特约医师,1956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后任伤科教研组主任,兼附属龙华医院伤科主任。此外,任上海市卫生局伤科顾问,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伤科顾问,华东医学院伤科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伤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治疗特色

石筱山对正骨复位手法深入钻研,精通摸、接、端、提、按、摩、推、拿8法,做到“肌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能以纯熟的技巧使损伤的骨节、肌肉、筋络,离者合,斜者正,陷者起,突者平。内外兼治、动静结合、整体与局部相关联而又重在内治固本的医疗特色。

社会职务

石筱山曾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特约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伤科教研组主任,附属龙华医院伤科主任。此外,他还担任上海市卫生局伤科顾问,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伤科顾问,华东医学院伤科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伤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治学思想

石筱山提出治疗伤科疾患需气血兼顾而以气为主的学术思想。他重视整体调理,内外兼顾,对外伤筋骨、内伤气血及伤科杂病,灵活运用理伤、针刺、外敷固定等治法,兼施内服西药。石筱山对临床用药很有特色,他对家传的外敷药“三色敷药”加以改进,疗效明显提高。

出版著作

石筱山著有《从医史中认识祖国伤科的成果》等伤科发展史的文章六篇,《病因及伤科病因的探讨》(与石幼山先生合著),《“筋骨损伤”治略》,《祖国伤科内伤的研究》,《伤科论治一斑》,《脑震伤的理论控讨》(与石幼山先生合著),《石氏伤科经验介绍》,《伤科讲义》(上海市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教材),《石筱山医案》等。

参考资料

骨伤 石筱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24-09-11

申之遗⑤|石氏伤科:名震江湖的中医流派也玩高科技.澎湃新闻.2024-09-12

石筱山.中医世家.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