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烟台
《问政烟台》是烟台首档电视问政节目,通过大小屏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的全媒体舆论监督,倒逼干部履职尽责,督促部门担当作为、狠抓落实。节目旨在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担当、不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由烟台市委、市政府主办,市纪委监委、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市广播电视台承办。
节目背景
《问政烟台》节目将广受关注的民生问题暴露在阳光下,让职能部门在媒体的聚光灯下,直面群众质询,现场答复,公开承诺,真正做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充分倾听人民群众呼声,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问政烟台》欢迎市民提供线索、反映问题。节目始终坚持不摆成绩,只谈问题,不遮不掩,将群众高度关注、相关部门不愿直面的问题在演播室中摆出来。电视问政,官员与民众面对面,堪称“零距离”交流、沟通、互动。整个电视问政的程序是:节目主持人提出问题—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公开回答—再由观察员(市民代表)评述,可以是追问,可以是质询,也可以是批评。电视问政激活了施政者的问题意识,通过电视问政,被拖了19年的上访问题得以解决;困扰群众多年的城区统一供水问题有了实质性进展;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烂尾楼盘和不动产证办理难题有了具体的推进时间表;危及800多户村民安全的采空区得以治理;一度泛滥街头的黑出租渐渐消失。电视问政不搞“洁本”,这是《问政烟台》节目值得称道的一大特色。在节目录制时,面对主持人和观察员的直接而犀利的提问,某些政府部门负责人或如坐针毡,或一脸尴尬,或张口结舌,或额流汗水,甚或答非所问。有人主张在播出时删除官员“出丑”画面,但电视台最终还是坚持不搞“洁本”。因为这种虚假的语境除了不利于官员当场猛醒、日后改进,也使得民众参与的“战斗性”打了折扣,“民评”岂不单一衍化成了“民颂”。一旦“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成为电视问政的主题,那么,这种政治形式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应有的作用。电视问政,需要直击问题,问出百姓心声。如果缺少麻辣味,在曝光方面留有余地,那么节目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形式。为了避免沦为“电视秀”,《问政烟台》选择“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曝光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各种工作“短板”,从而问出了新风气,问出了显成效。电视问政节目兴起已有多年,各地的节目方式大同小异。然而,有些地方的电视问政节目却越走越艰难,老百姓的关注度也越来越低。究其原因,在于这些节目存在避重就轻,力度不够等问题。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提及、没有解决好,当然没人愿意看这些“花拳绣腿”。《问政烟台》专挑“老大难”问题,不仅曝光现象,还要现场追问问题原因,解决办法,巧变节目现场为考场。《问政烟台》有辣味、有锐度,源于踏实的工作作风。曝光的问题大多来自老百姓的反映,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有深度与广度的实地调查,证据十足,干货不断,节目自然就赢得了高关注。相反,那些“看起来很美”的电视问政节目,缺的就是翔实的一手资料。准备不充分,追问就会缺少力度。所以,做足功课、深挖问题理应成为电视问政节目坚持的追求。问政的目的在于找出病根,举一反三,根除症结。倘若事后追责力度不够,很容易让问政成为“走过场”。针对此问题,烟台市把“哪壶不开提哪壶”作为节目的出发点,把“提了哪壶开哪壶”作为节目真正的追求。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节目曝光的问题,95%以上已得到解决。由此可看出《问政烟台》的后半篇文章写得很“实”。有问必应,有应必答,这才是问政节目应该坚持的导向。据记者了解,问政节目播出时,其他未获问政的部门也会积极关注,并主动在对比中查找问题,力主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这一问政实效不难看出,监督起到了真实效。因此,电视问政节目要想持久下去,真正起到社会稳定“减压阀”的作用,就要多在融入“干货”上狠下功夫。
参考资料
回放|《问政山东》问政烟台市.人民网.2024-09-26
今晚8点!不一样的《问政烟台》!.网易.2024-09-26
《问政烟台》开播反响强烈 市民可通过烟台时刻进行评议.山东宣传网.2024-09-26
市区城管部门联动行动 整改《问政烟台》曝光问题.烟台市城市管理局.2024-09-26
烟台市水利局连夜部署《问政烟台》反映问题整改工作.烟台市人民政府.202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