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和一号
国和一号,别称CAP1400,是重大科技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的成果之一,是中国自主设计的最大功率的核电机组,位于荣成市,由国家电投国核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管理和运营,郑明光担任总设计师。
国和一号是中国在引进消化吸收三代非能动压水堆核电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型号。国和一号于2008年启动研发,后在2020年9月28日正式发布。2024年10月,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成功实现首次并网发电。
国和一号一期共两台机组。单台机组发电功率为153.4万千瓦,设计寿命60年,投产后年发电量114亿千瓦时,可满足超1100万居民的用电需求,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超过900万吨。截至2020年8月,国和一号累计形成知识产权成果6513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52项,形成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新软件392项。
研制进展
2008年,国和一号研发工作正式启动,项目由国家电投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全国600多家单位、31000余名技术人员参与。2020年9月28日,国和一号正式发布。
2024年7月下旬,国和一号1号机组获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运行许可证。
2024年10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在新闻发布会中透露,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成功实现首次并网发电。
项目介绍
国和一号,别称CAP1400,是由国家电投集团在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核电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采用“非能动”安全设计理念,单机功率达到150万千瓦,是中国自主设计的最大功率的核电机组。
项目成果
国和一号一期共两台机组。单台机组发电功率为153.4万千瓦,设计寿命60年,投产后年发电量114亿千瓦时,可满足超1100万居民的用电需求,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超过900万吨。
截至2020年8月,国和一号累计形成知识产权成果6513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52项,形成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新软件392项。
项目意义
国和一号是全面、系统、完整落实非能动设计理念的核电型号,实现了系统、设备的大幅简化,它打破了多项材料及设备制造技术垄断,主泵、爆破阀、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等关键设备材料全部实现自主化设计和国产化制造,国和一号填补了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产业的多项技术和工艺空白,推动了核电行业和技术整体升级换代。国和一号将有效支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项目评价
国和一号除了解决了一个我们知识产权的问题,解决了一个我们设计能力的问题,还解决了我们装备制造的问题,我们建造的问题,我们调试的问题,我们管理的问题,(发挥了)核电项目对整个工业行业的引领的作用。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明弹评)
电网的总体的需求还是在不断地提升,(国和一号)我认为还是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在保证安全性不变的前提底下,使它的经济性得到进一步地增强,建设周期能够进一步缩短,同时使造价能够进一步降低。(国家电投核能总工程师 国和一号总设计师 郑明光评)
IP形象
2023年5月10日,国和一号IP形象发布会在中国品牌日活动中举办,国和一号IP形象正式揭幕。国和一号IP形象的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国和一号核电机组的外形,并选用镜面变色金属材质来打造机械装甲,融入了“能量橙”“科技蓝”“中国红”“梦想绿”等元素,将科技风格和可爱Q萌风融于一体。
相关事件
2022年2月28日,由国家电投主办的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会员大会在沪举办。
2024年10月31日,国和一号先进核电型号亮相2024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在国和一号研发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升级的CAP200T一体化小堆模型同时亮相。
2024年12月,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运在建规模升至世界第一。此外,中国计划于2025年核准开工一批条件成熟的沿海核电项目,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机组在列。
参考资料
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研发完成.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12-17
历时12年科研攻关,“国和一号”示范工程—— 推动核电行业和技术整体升级换代(为这些科技突破点赞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24-12-17
“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已首次并网发电.国家核安全局.2024-12-17
奋战“开门红” 重大项目春节“不打烊”.经济晚报.2024-12-17
“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已首次实现并网发电.百家号.2024-12-17
国家电投“国和一号”IP形象首次发布.百家号.2024-12-17
“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在沪成立.澎湃新闻.2024-12-17
“国和一号”先进核电型号在沪亮相城博会.百家号.2024-12-17
中国核电在运在建规模升至世界第一.人民网.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