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进
周进,是吴敬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字蒉轩,山东汶上县人,于作品第二、三、四、六、七、十八、二十一回登场。
在《儒林外史》中,周进身份为教书先生,屡试不第,60多岁仍是童生,原靠教馆过活,后连馆都丢了,跟随姐夫和几个商人到省城做记账。周进多次受到周围人的嘲弄,晚年甚至因不得志在考场作出过激行为,这促使几位商人帮助他成为监生。凭借监生的身份,周进先后考中举人和进士,到广东省为官,主管学政。周进后来提携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让范进先后考取秀才和举人。
吴敬梓笔下的周进,是一个生活在科举社会中的下层知识分子。学者认为周进的性格和遭遇反映了明清时期畸形的科举制度对人的扭曲。
人物背景
人物出处
周进源于吴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作,整书五十六回,成书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周进是书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儒林外史》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八年)。以现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小说章节
周进,是《儒林外史》正文所塑造的一个重要形象。他的故事主要集中在二、三两回,四、六、七、十八、二十一、五十六回中也曾见其姓氏。
形象设定
人物外貌
周进在薛家集镇的观音庵里担任私塾教师,开学那天,他头戴一顶略显陈旧的羊毛毡帽,身着褪了色的旧绸直身长袍,右边的袖子与身后坐的地方都磨出了破洞,脚踏一双样式老旧的大红色绸缎布鞋。他的面容黑瘦,胡须斑白,整个人散发出一种落魄而又不失古板的气息,完全是一副典型而贫穷的私塾先生形象。
性格特征
周进,一位终其前半生埋首苦读、对古籍经典怀有近乎迷信般执着的人,深陷于科举制度构建的学问之海中无法自拔。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
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
严大位赴京控告弟妇时,周进“已升做国子监司业”。严贡生“大着胆”去求见,周进从范进那里知道与其人“不相干”后,即吩咐长班回话“衙门有公事,不便请见,连他的帖子也退回。由这等看来,周进为人尚不失厚道。
人物经历
周进,字蒉轩,是山东汶上县人。他一生热衷于科举考试,即使到了六十多岁仍然坚持不懈,虽然曾在童生考试中取得过第一名,但始终未能成为秀才。在县衙的总科提控顾老相公家中担任了三年的私塾教师,眼见着自己的学生顾小舍人顺利考取了秀才,而自己却因身份不再适合继续执教而离职。
成化末年(1487) ,周进在汶上县的薛家集重新开设了学堂,开馆授课的那天,薛家集的一些重要人物按照惯例在观音庵设宴款待他。在一片狗吠声中,周进走进了宴席。地主们特地邀请了新秀才梅玖作为陪客。这位年轻的秀才得意洋洋,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来炫耀自己,并戏弄周进。即使是最低等级的秀才也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能够凌驾于周进之上。更过分的是,举人老爷王惠以更高的优越感,从精神上彻底压垮了周进。王惠离开后,留下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和瓜子壳,周进不得不一大早就开始打扫。
不久,周进丢了饭碗,只好替一伙商人当帐房。可以说,此时的他已到了科场梦醒之时。当他进省城路过贡院的时候,因他是童生,是不能进入贡院的,看门人的鞭子将他打了出来。他恳求别人带他参观贡院时,大半生追求功名富贵却求之不得的辛酸悲苦,以及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人生多年的心结被触动了。当周进看到那些整齐摆放的“号板”,心中涌起无尽的悲凉,以至于一头撞了上去。苏醒后,他痛苦地满地打滚,放声大哭。后来,几个商人答应出资帮助他获得一个监生的资格,这样他就能与秀才们一起参加乡试了。从那时起,周进的仕途开始一帆风顺,他考中了举人,又中了进士,被授予了官职。
弘治五年(1491),周进授了御史,钦点广东省学道。12月上旬,童生范进参加秀才考试,引起周进注意。 范进,54岁,南海区人。从二十岁应试开始,考到54岁胡须花白,还是个童生,这引起有相同经历的广东学道周进的怜悯。为了照顾这个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录为第一。
弘治六年(1492)周进升任国子监司业,回京赴任。
人物背景
在科举制度下,一个读书人需通过层层考试,历经艰辛,才能获得做官的资格。《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一个老童生,经历了长期努力却未能获得功名,这是一个很悲苦的经历。一个读书人若想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和富贵,他首先得参加由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知府主持的府试,成功通过后才能获得童生身份。有了这个资格,他才能继续参加科举制度规定的三级考试。首先是各省份的学院(也称为学道、学政、学台)主持的院试,通过院试后,他就成为了一名秀才(生员)。尽管秀才没有资格做官,不能被称为“老爷”,只能被称为“相公”,但他的身份已经有了一定的提升,并且具备了参加乡试的资格。要想做官,他必须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如果通过乡试,他就成为了一名举人,这时他才真正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人们开始称他为“老爷”。然而,即使成为举人,想要做官也还需要经过一定的选拔过程,而且最初获得的官职也不会太高。如果举人想要更快地获得高官显职,那么他必须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包括殿试)。通过会试后,他就成为了一名进士,这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一旦获得进士身份,他就可以正式出仕,开始他的仕途生涯了。
人物关系
小舅子:金有余
举人老爷:王惠
新秀才:梅玖
学生:范进。54岁参加秀才考试的范进,引起了有相同经历的周进的怜悯。周进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
人物评价
周进是《儒林外史》中一个迂腐可怜的人物。“哭撞号板”是他上演的一场人生丑剧 ,表现了一个完全丧失自尊的封建末路文人的畸形人格。从医学心理角度研究周进哭撞号板、跪受馈赠的心理机制与生理机制 ,可见周进畸形人格正是他生活的那个畸形的社会与畸形的科举制度的必然产物。( 衡阳师范学院学者刘晓林评)
吴敬梓笔下的周进,是一个生活在科举社会中的下层知识分子。在他发迹之前,经受了百般困苦,忍受了无数冷遇,但仍然执著于从科举考试谋求出路。偶然的机遇,使他得遂其愿。他的结局似乎是喜剧性的,然而综观其一生,却显然是一个悲剧人物。而造成他一生的悲剧的根源就是他所生活着的那个实行科举制度的封建社会。(文史知识评)
精彩章节
《儒林外史》第2回
众人都作过揖坐下。只有周、梅二位的茶杯里有两枚生红枣,其余都是清茶。吃过了茶,摆两张桌子杯箸,尊周先生首席,梅相公二席,众人序齿坐下,斟上酒来。周进接酒在手,向众人谢了扰,一饮而尽。随即每桌摆上八九个碗,乃是猪头肉、公鸡、鲤鱼、肚、肺、肝、肠之类。叫一声:“请!”一齐举箸,却如风卷残云一般,早去了一半。看那周先生时,一箸也不曾下。申祥甫道:“今日先生为甚么不用肴馔?却不是上门怪人?”拣好的递了过来。周进拦住道:“实不相瞒,我学生是长斋。”众人道:“这个倒失于打点。却不知先生因甚吃斋。”周进道:“只因当年先母病中,在观音菩萨位下许的,如今也吃过十几年了。”梅玖道:“我因先生吃斋,倒想起一个笑话,是前日在城里我那案伯顾老相公家听见他说的。有个做先生的一至七字诗,……”众人都停了箸听他念诗。他便念道:“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念罢,说道:“像我这周长兄如此大才,呆是不呆的了。”又掩着口道:“秀才,指日就是,那‘吃长斋,胡须满腮’,竟被他说一个着!”说罢,哈哈大笑。众人一齐笑起来。周进不好意思。
《儒林外史》第3回
金有余择个吉日,同一伙客人起身,来到省城杂货行里住下。周进无事闲着,街上走走。看见纷纷的工匠都说是修理贡院。周进跟到贡院门口,想挨进去看,被看门的大鞭子打了出来。晚间向姊夫说,要去看看。金有余只得用了几个小钱,一伙客人都也同了去看,又央及行主人领着。行主人走进头门,用了钱的并无拦阻。到了龙门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这是秀才们进的门了。”进去两边号房门,行主人指道:“这是天字号了,你自进去看看。”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得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殭殭不醒人事。众人多慌了,只道一时中了恶。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恶。”金有余道:“贤东,我扶着他,你且去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来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号淘痛’,也是的?”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在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
参考资料
《儒林外史》.宁江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24-06-23
儒林外史 .古诗文网.2024-06-27
儒林外史中周进的人物形象.作品人物网.2024-06-24
《儒林外史》周进、范进的大事记.豆瓣读书.2024-07-04
儒林外史第2回.古诗文网.2024-07-04
儒林外史第3回.古诗文网.202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