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
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99年4月12日,是由原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和原内蒙古林学院图书馆合并而成的综合性图书馆。
历史沿革
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99年4月12日,是由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图书馆和原内蒙古林学院图书馆合并而成的综合性图书馆。
场馆规模
馆舍布局
图书馆分为西、东、南三个校区馆,总馆位于西校区。内部设置有七个部室,提供多种服务,包括外借阅览、参考咨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学科服务、定题服务、学科导航、专题讲座、信息素养教育等。
馆藏资源
资源重点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主要集中在农业科学领域,是内蒙古自治区内农、林、牧文献信息资源收藏最为丰富的图书馆之一。
藏书资源
馆藏纸质文献达到152.7万册,同时收藏有1185种中外文期刊。
电子资源
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138万册,并已建立500个个人数字图书馆。此外,图书馆还提供了96个中外文数据库,其中包括SCI、EI、Willy、爱思唯尔等国际知名数据库以及两个自建特色数据库。
馆藏管理
管理模式
图书馆采用计算机进行全面管理和服务,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信息资源访问。在业务工作中,图书馆建立了自动化管理平台,实现了采购、编目、流通、管理的全流程自动化。2014年,图书馆引入RFID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了读者自助借还书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得到升级,网络带宽达到了出口万兆、楼层千兆和桌面百兆的标准。图书馆还建设了61个高性能无线接入点,实现了公共区域无线信号的全覆盖。存储空间容量增加至220T,位居区内高校图书馆前列。安全监控系统也得到了完善,共有91个摄像头覆盖了图书馆的主要区域。此外,图书馆还是西部地区最大的托福考试中心和唯一GRE考试中心。
管理人员
图书馆拥有一支专业的员工队伍,共计86人,其中博士学历5人,硕士学历20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总数的80%。职称构成方面,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30人,中级职称47人。
更新理念
学科馆员制
2004年,图书馆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率先成立了“学科服务部”,并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图书馆中首次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数字化建设部的成立标志着图书馆在学科化服务方面的创新尝试。目前,图书馆正在为全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和内蒙古地区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致力于成为现代化的教学研究型及西部高水平大学图书馆。
一体化服务机制
图书馆秉承“以人为本,读者之家;知识服务,第二课堂;信息主导,共享空间”的宗旨,推行“藏、查、借、阅、参”一体化服务机制。图书馆不仅注重信息素养教育,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知识加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已经超越了传统借阅范畴,转而向多元化的功能发展。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图书馆借鉴了IC(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重新规划了多个空间区域,包括研读间、创客室、3D多媒体科学教育放映厅、休闲阅读区、草原文化小屋和传统文化展示区——承文堂。这些空间配备了完善的网络和多媒体设备,供师生进行学术研讨、教学培训等活动。
服务指南
馆藏分布
图书馆的馆藏分布在不同楼层,具体如下:
- 一层馆藏
- 二层馆藏
- 三层馆藏
- 四层馆藏
- 五层馆藏
地理位置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大学图书馆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306号。
参考资料
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2024-11-17
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2024-11-17
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简介.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简介.202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