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河象

黄河象

《黄河象》是刘后一创作的文章,曾收录于小学课本。

内容简介

《黄河象》是旧版小学语文九册第二组的讲读课文。它是一篇文艺性的科学小品,选自“少年科学丛书”《大象的故事》。作者刘后一。文章先介绍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接着介绍科学家们对这头黄河象的假想以及这头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最后写象的化石发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假想”,这一假想是科学家们根据一定的材料和科学道理作出的辩证的客观的分析和结论。

作品原文

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颅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那么,这头大象的化石骨架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约二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几棵栎属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非洲鸵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

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公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河水很浅,它够不着。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有多好哇!于是它又往前走了一步!没想到它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公象呢?公象侧起身子使劲挣扎,但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紧跟在后边的象群都停住了脚步,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公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陷在淤泥里的公象终于不能动弹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公象被河水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二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在公象安息的地方出现了一条新的黄河——黄河。又不知过了多少万年。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下进行挖掘。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作者简介

刘后一(1924~1997),笔名湘江、刘博夫。湖南湘潭人。民革成员。196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古脊椎动物学系。1942年任中小学教师和抗日战士,1950年后历任东北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干部,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翻译,科学出版社编辑,《化石》杂志主编。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一、二届理事,《世界儿童》杂志顾问。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山顶洞人的故事》、《算得快》等。科普集《算得快》获全国科普作品奖,《北京人的故事》获全国儿童优秀文学作品奖,《半坡人的故事》获河北文艺作品一等奖,《人鼠大战》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大象的故事》获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奖,《算术游戏》获黑龙江省科普作品奖,《猎过猛的人》和《中华国宝》(四册)获教育部、文化部等八单位少年儿童读物一等奖,《珍稀动物大观》获全国保护环境一等奖。

参考资料

怀旧小课堂:《黄河象》.国际在线.201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