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布赞
巴里·布赞(Barry Buzan;1946年4月28日—),英国伦敦出生,加拿大成长,后返回英国求学并在那里工作生活至今,拥有加拿大和英国双重国籍。他是西方国际关系学及安全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英国学派的领军人物及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布赞在国际关系领域著述丰富,学术活动频繁,对国际社会理论有着深刻的见解和贡献。
人物经历
布赞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取得本科学位(1968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取得博士学位(1973年)。
自1988年到2002年,他担任哥本哈根和平研究所项目主任;1995年到2002年在威斯敏斯特大学大学任国际关系学研究教授,之前是华威大学的国际关系学教授。在1993年任日本国际大学访问教授,1997-98年在瑞典任 Olof Palme任访问教授。
布赞曾是英国国际关系学会的主席(1988-90年),(北美)国际关系学会副主席(1993-94年),国际关系学协调理事会创立干事;从1999年成为国际关系学英国学派总召集人,从2004年起,他担任“欧洲国际关系学杂志”的编辑。在1998年,被选为英国学术院研究员,2001年还被选为社会科学学会联合(Association of Learned Societ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院士。
出版著作
Seabed Politics (1976)。
Change and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Evaded Dimension (1981) editor with R. J. Barry Jones。
People, States \u0026 Fear: The National Security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83; revised second edition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Studies: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87)。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Deterrence (1987) editor。
Anticipating the Future: Twenty Millennia of Human Progress (1988) with Gerald Segal。
European Security Order Recast: Scenarios for the Post-Cold War Era (1990)。
The Logic of Anarchy: Neorealism to Structural Realism (1993) with Charles Jones and Richard Little。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1997) with Ole Waever, Jaap De Wilde。
The Arms Dynamic in World Politics (1998) with Eric Herring。
International Systems in World History: Remaking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00) with Richard Little。
Regions and Powers: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03) with Ole Waever。
Does China Matter: A Reassessment (2004) editor with Rosemary Foot。
From International to World Society: English School Theory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Globalization (2004)。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reat Powers: World Polit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