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藏
《倭藏》,是一本图书,该图书的作者:德川家光。出版时间:1637年。开本:16开。
正文
Tianhaizang 由德川家光发起,日本僧正南光坊天海主持,于1637~1648年在东睿山宽永寺雕造(一说为完成于1651年),又称《宽永寺藏》、《东睿山藏》或《倭藏》。活字版式,基本上以《普宁藏》为底本续补增添。全藏665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税字,收经1453部,6323卷,摺装式装帧(现存目录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最字,599函,1449部,恐有误)。
简介
指日本江户(东京)宽永寺以活字版印行之大藏经。乃由天海僧正发愿完成者,于宽永十四年(1637)至庆安元年(1648),印行六六五函六三二三卷。文录征韩之役,活字版印刷由朝鲜传入日本,故庆长、元和、宽永之际以活字版印行之书籍甚多,大藏经亦为其中之一,因其量多,非一般书籍所堪比拟。相传以京都花园之法金刚院所藏宋版为底本,然文字讹误甚多。天和三年(1683)所刊之明藏目录即以此为本,就函号之异同加以注记。黄版大藏经开刻之缘起中,谓日本未曾印行大藏经,应属谬误之说。京都本派本愿寺、本国寺均藏有本藏之完本。
相关内容
《普宁藏》
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始刻于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至元二十七年完成。559函,千字文编次由于字至感字,1430部,6004卷。大德十年(1306),松江府僧录管主八从弘法寺本藏经内(即《赵城藏》版输入燕京后的元代补凋本)选出南方版本藏经所缺的秘密经约97部,315卷,刻完编为千字文武字到遵字28函,随同《普宁藏》一同流通。最后又补入约字函的7部,6卷,收入元代沙啰巴译的秘密经轨5种,白云和尚初学刻 白云和尚正行集2种。除武字至遵字的28函秘密经不计外(因详细目录佚失),应为559函,1437部,6010卷。该藏基本上是依据《圆觉藏》复刻的,版式略小,但刻工精巧细緻,装帧古朴典雅。
大藏经
什么是大藏经呢?结集佛所说教法的称经藏,包含制定戒条的称律藏,发挥佛法道理的称论藏,综此三藏为一个有系统有组织的集合体,就是大藏经。
为什么需要大藏经呢?众生迷妄的主因在贪嗔痴三毒,如来正法的要点在戒定慧三学,戒以止贪,定以息嗔,慧以除痴,能够发生这种无上胜业妙用的,是在大藏经;经藏是通说戒定慧三学的,律藏是多说戒学的,论藏是多说慧学的,所以想求众生究竟解脱,世界永久安乐,惟有刊行大藏以弘三学。
为什么要增修大藏经呢?在佛法东来一千八百余年间,汉译经典时有增益,异本间出,历代即常有重修的必要。近年上海市创立的民国增修大藏经会,务求扩前代未有的宏规,近代精良的佳著,惨淡经营,已历数载,任务重大,端赖众谋。
要怎样才能够修治大藏经呢?修藏的使命,第一要搜罗古佚的珍本,第二要增收发现的新本,第三要校勘各种的异本,第四要简择所校出的异同,第五要补正所勘出的讹阙,第六要编定校勘的记录,第七要兼采各本的校注,第八要参考有关的著述,第九要包含各藏的优点,第十要弥补各藏的缺陷——这是一种校勘专门学,不是外行人可以随便动手的。民国增修大藏经会,即本此旨,次第进行。试稽第一期出版的单行本,如华严疏论篡要,即新近发现的;如释氏六帖,是中土久佚的;如坛经四种合刊,其中前三种都是古本仅存的;如唯识述记之金藏本,是别种藏经中所没有的。又述记的校本达十五种之多,以视日本大正藏虽以校本丰富见称,而所列唯识述记的异本也不过七种,举此一端,余可类推。说到日本弘教大正诸藏的正文,是全依丽本,再附注宋元明诸本异同的;丽本虽精,不无讹阙,似此专从一本,胪列异同,有时明知错误,也不改从不误之本,在校勘上虽省力,但不择善而从,将至贻误读者了。
现在增修大藏,遇有各本异同,一方面酌从文义优长的,一方面仍将他本的异同列入校注,遇必要时,特加引证,或参考有关的著述,说明所以应从某本的理由。我国历代修藏,原都应用此法,且因取舍即定,直刊本文,便可无需校记;直到明末嘉兴藏才有校勘记录刊出,与读者以很大的方便。现在会中方针,在秉承我国古法之下,更仿径山藏的附出校勘记,而更为精密周详,可见诸仁用力之勤,耗时之久,程功之巨,实远非从前修藏所能及。只因此藏能包含诸藏的内容,兼采各本的校注,即此一本,便可罗所有藏本与流通本而无待他求。至于汉文佛教经典,多译自梵语。如巴利语的经典,除有数种的一部分曾发现相当汉译之外,大都未译;现特翻为汉文,以补历代藏经之缺,这也是我国从来没有做过的艰巨工作。因为技术的改进和材料的丰富,可能使民国增修大藏经成为空前的精本,仅附表解,以资说明。
表中第一点指出历代各处刊行大藏的名称,即宋有开宝、崇宁、毗卢、圆觉、砂诸藏,辽有丹藏,金有赵城藏,元有普宁市弘法二藏,明有南藏、北藏、武林藏、嘉兴藏,清有龙藏、频伽藏、百衲藏,高丽有初雕再雕与续藏,日本有圣语藏、倭藏、黄檗属藏、弘教藏、卍藏、卍续藏、大正藏等;历来刊行的汉文大藏经,凡是现在所知的,无不列入。第二点指出各藏彼此的关系,线条联络处,看出个中资料的来源,和相承的系统,因为诸藏各有根据,所以各具特长,使后来修藏者可以兼容并包,尽量挹取,后后胜前,自然之势。(例如宋碛砂藏,创刊时虽在元弘法普宁二藏之前,但半途因事中断,完成时已在弘法普宁二藏之后;此中续刊部分全依普宁市编序,而增收部分,是由弘法而来,所以一面是继承思溪,一面又跟从弘法。)第三点指出民国增修大藏经是怎样包罗以前各种大藏,和历来各种写本、单行本、新译本:如丽藏再雕本,是依初雕本,并校宋藏丹藏而注其异同,所以再雕本是兼含初雕本与宋丹二藏的;仿此,明嘉兴藏是兼含南北二藏的;弘教藏包含益富,是合校丽宋元明四藏的;大正藏更进一步,收入许多古本,如敦煌市圣语两种写本,崇宁毗卢二藏合成的宫本;可是民国增修大藏的范围,再扩充到金赵城藏、宋碛砂藏、明南藏、清龙藏,这些都是大正本所没有直接校过的,还加收了各古佚本、各近刊流通本、巴利语西藏自治区文译本,换句话说,此藏除间接地采入各藏的校本之外,更直接地添了许多异本,可谓洋洋大观了。
民国增修大藏经会(会址在上海吉安路法藏寺)近年的状况,编校方面照常进行,未尝稍懈;但以财力所限,出版上显见迟滞,就见得修藏必要具足三个条件,一者能修的人才,二者所修的资料,三者外护的热诚。此会现在,前二略具规模,后一实感贫乏。外护的方向复二,一者精神上的鼓励,二者资财上的供应。尝考历代修藏经过,遗留下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而外护的热诚尤足重视,此后民国大藏能否完成,当以外护态度为决定的因素了。地藏经说,“遇诸经典,发殷重心,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因六波罗密,布施居首;布施分三,以财济人称财施,以法济人称法施,令得慰安称无畏施。有人发心印经,便是以财弘法,使读诵受持者得究竟安乐,即一举而具备三布施。所以弘经功德,最为殊胜。且举两例:法苑珠林说,严恭专写法华经施人,家日益富,子孙继其业;隋季之乱,盗贼至江都区,皆相约勿至严法华里,里人赖以全活,这一个是古例。法华探玄记后序说:民初周蕙芳女士病重,梦老人教以施资刻经,遂独力任刻探玄记,其病果愈,这一个是近例。其他因此增福寿、开智慧、广嗣续、超先亡的事例,见于记载者,实指不胜屈。若助印藏经,则功德尤胜,因为这是佛典的集成,法化之鸿宝,非仅传播于一时,势将流通于百世,功德之广而且深,大而且久,胜过一切,无与伦比。
再举两例:其一,高丽显宗时,契丹入寇,王奔公洲,发誓刻经,求解奇祸,()权臣崔士成在开化寺启建,即丽藏初雕本。其二,高丽高宗时,蒙古入寇,王奔江华,亦效显宗,誓愿刻经,(勅)相国李奎报在开泰寺启建,即丽藏再雕本。初雕祈祷文,有“显宗刻经,契丹自退,至诚所发,无愧前朝,借神通之力,使顽戎远遁”之句。再雕更慎重,历十五年,蔚为精本,危局亦赖以保。看印藏功德,国运可保,何况家运?民国增修大藏经缘起,一开首就说,“同人等仅以深切大愿,弘宣法宝,以备国家之盛典,垂胜利之鸿,回向生灵,永资护国故。”于今国势艰危,吾人尚能熟视修藏胜业于无说否?告诉诸位,这实在是今日每一个自承为中国佛教徒的人,所必须负荷的,难以避免的一种神圣责任啊。
历代大藏经
《开宝藏》 始刻于北宋开宝四年,太平兴国八年(983)完成凋版13万块;以《开元释教录》入藏经目为底本,共480,千字文编次天字至英字,5048卷;卷轴式,每版23行,每行14字,版首刻经题、版数、帙号等;卷末有凋造年月干支题记。首刻全藏印本曾于北宋雍熙元年(984)由日本沙门奝然传入日本。此后,还经过三次比较重要的校勘修订和不断增入宋代新译及《贞元释教录》入藏的典籍,形成三个不同的版本:①咸平修订本。北宋端拱二年(989)到咸平(998~1003)年间的校订本;天禧修订本。北宋天禧(1017~1021)初年校订本,曾于乾兴元年(1022)传入契丹和高丽;熙宁修订本。北宋熙宁四年(1071)的校订本,于元丰六年(1083)传入高丽。熙宁以后,陆续有新译本增入,到北宋末年’已积累到653帙,6628余卷,增入173帙,1580余卷。《开宝藏》以书法端丽严谨,凋刻精良着称。现存的数卷为开宝年间凋造,并用宋代官用文书的黄麻纸精工刷印,是宋版精品之一。
《契丹藏》 约在耶律宗真(1031~1054)时开凋。又名辽藏。它在《开宝藏》天禧修订本的基础上增收了《华严经随品》、《一切佛菩萨名集》、《随愿往生集》、《释摩诃衍论》、《大日经义释》、《大日经义释演秘钞》、《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等当时流传于北方的特有经论译本,先后曆时30馀年刻成。据辽咸雍四年(1068)燕京天王寺志延所撰《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载称,这部藏经共579帙,千字文编次天字到灭字。以前并未发现有流传的印本,直到1978年修理山西应县木塔时,才在塔中发现50轴残卷;图卷轴本版式为每版24行,每行15~18字不等(也有每行字数较为一致的经卷,如《大法炬陀罗尼经》卷13,“靡”字号,每行均为17字)。
《崇宁藏》 即福州东禅院本大藏经。福州东禅等觉禅院住持冲真发起劝募凋造。始刻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至崇宁三年(l104)竣工。全藏580函,1440部,6108卷,千字文编次由天字起至字止;首次採用摺装式装帧。版式为每版30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6行,每行17字。此后的《毗卢藏》、《圆觉藏》、《资福藏》、《宋碛砂延圣寺刻本藏经》、《普宁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等7种版本大藏经都按此版式不变。
《毗卢藏》开元寺本大藏经。由该寺僧人本明、本悟、行崇等发起劝募,并得到当地信众蔡俊医、陈询、陈靖、刘渐等的赞助;北宋政和二年(ll12)开凋,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l151)竣工。全藏595函,1451部,6132卷,千字文编次天字至颇字。
《圆觉藏》 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大藏经。密州致仕观察使王永从全家发愿捐助,比丘净梵、宗鉴、怀深等负责劝募凋造。约在北宋末年开凋,南宋绍兴二年基本刻完。全藏548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合字,共1435部,5480卷。经版后在南宋淳祐以后移藏于资福禅寺。
《资福藏》 安吉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大藏经。开凋年月不详。南宋淳熙二年(1175)竣工。全藏599函,1459部,5940卷,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最字,较《圆觉藏》增多51函。圆觉、资福两藏版式相同,所收经籍基本一致,而且圆觉版后又移藏资福禅寺,两者印本不易区别,故有资福本系在圆觉本的基础上增补而成之说。这两部藏经在南宋景定以后的印本,曾陆续传到日本,各寺所藏甚多。清末杨守敬向天安寺(一说为近江国伊香郡菅山寺)购回一部(原缺600多卷),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赵城藏》 1933年首次在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发现。该藏系金朝民间劝募,在山西解州(治所在今运城市西南)天宁寺刻成。又名《赵城金藏》。发起人为潞州区崔进之女法珍。相传她断臂劝募刻经,很多佛教信众深受感动,纷纷捐资协助,甚至有破产应募者。劝募的地区遍及晋西南和秦西各州县。约在金皇统九年(1149)以前,于天宁寺组成“开凋大藏经版会”负责刻造,金大定十三年(l173)完工。金藏刻成之后,崔法珍于大定十八年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完颜雍的重视,在圣安寺设坛为崔授比丘尼戒。二十一年,崔又将经版送到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刷印流通。两年后,崔受封为宏教大师。
.......
相关词条
链接
1 大藏经 http://big5.fjnet.com/gate/big5/dzj.fjnet.com/dzjyj/200706/t20070620_47314.HTML
2 http://dzj.fjnet.com/dzjyj/200506/t20050622_11611.htm
分类
佛教,宗教,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