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踩街秧歌

踩街秧歌

踩街秧歌是一种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属于北方社火的一种。这一艺术形式在清末民初时期已经成为了民间大型的社火娱乐活动之一。通常在节日或者受邀演出时,都会采用踩街的形式进行。然而,在一段时间内,这项活动曾一度中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有部分地区逐步恢复了踩街秧歌的表演。

特点

踩街秧歌的表演团队一般由38人组成,其中包括26名舞蹈队员。这些队员分为不同的角色,包括伞头、正锣、花锣、花鼓以及扮演不同人物形象的角色。表演过程中,队员们身穿色彩鲜艳的服装,手持各种乐器,一边跳舞一边演奏并歌唱。其中,伞头作为整个队伍的指挥者,通过手中的响铃环来引导其他成员的行动。乐队成员并不参与舞蹈,而是跟随响铃环的指示敲击锣鼓。舞蹈队则在伞头的带领下,不断地变换队形,展现出优美的舞姿。当队伍经过村庄时,村民们会点燃鞭炮表示欢迎。

背景

踩街秧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据《祁县志》记载,当时的祁县经济发展繁荣,民间文艺活动也非常活跃。由于社会环境宽松,许多来自外地的艺人在此地学习并表演当地的秧歌。此外,《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卷四十五刑杂犯》法令中提到,禁止女性从事秧歌表演,这也反映了秧歌在当地的重要性。孔尚任的《平阳竹枝词》中提到了凤阳县少女在平阳地区表演的情况,这表明凤阳花鼓的艺术形式早在清代初期就已经传入山西省南部和中部地区。凤阳花鼓艺人在活动中常常表演踢球和其他歌舞节目,这些节目后来也被融入到晋中市的踩街秧歌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踩街秧歌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民间艺术活动。

参考资料

探究怀安非物遗——软秧歌的起源、兴衰与传承.微信公众号.2024-11-04

河北省民间花会之——秧歌.澎湃新闻.2024-11-04

怀安软秧歌的起源、兴衰与传承 .搜狐.2024-11-04

祁太秧歌唱天下.网易.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