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河
杨村河,珠江水系东江支流。由麻陂、公庄、柏塘等支流汇合而成。
杨村河介绍
经龙门县平陵至博罗县公庄河为主干,南流至杨村与柏塘水汇合,转东南至杨村耀珠潭接麻陂水,南流经泰美的沐村注入东江。流域范围包括石坝、麻陂、公庄、平安、柏塘、杨村、泰美等地。干流长82公里。历史上为博罗县东部地区船运的大动脉。
杨村河堤围 位于县东的杨村河,由麻陂、公庄、柏塘等支流汇合而成。以源于桂山的公庄河为主干,南流至杨村与柏塘水汇合,转东南至耀珠潭与麻陂水汇合后南流经泰美的沐村入东江,流域范围包括石坝、麻陂、公庄、平安、柏塘、杨村、泰美等地。干流长82公里,流域面积1197平方公里,总落差354.4米,河床比降4.03‰。因其流域范围宽阔,又聚三山五岳之水,每遇大雨,山洪暴涨,公庄、柏塘两水汇聚杨村,石坝、麻陂水又汇于杨村下游的耀珠潭,沿河两岸屋宇临危,农田遭害,历史上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
杨村河治理
新中国成立后,从50年代开始,县即着手对暴虐的杨村河进行治理。在流域范围内,先后兴建了柏塘梅树下和独松水库,继而在公庄兴建水铲坝、古径、大坑口和水东陂水库,在杨村建有合水和羊角山水库,在麻陂修建红女、下宝溪和罗坑径水库。泰美三径、岗坳和独坝水库及库容在100万立方米的小型山塘161宗。这些水库山塘筑成后,既蓄水防旱,灌溉农田,又起截流调洪,减少直至消除山洪为害。随后,沿河下流筑堤16条共长53公里,有效地抵御一般洪泛的侵袭。
1968年冬,杨村公社组织群众完成杨村大岭下小笏段河道裁弯取直工程,把原2.7公里河道取直为0.7公里。
进入70年代后,为加大以水利建设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中共博罗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73年9月成立了农田基本建设民兵师,各公社成立民兵团,241个大队成立民兵突击连,立足农田基本建设,常年坚持治山治水。1976年8月,抽调杨村、泰美、铁场、园洲、观音阁、麻陂等公社民兵2000多人,加上受益的杨村、泰美两公社群众共1万多人参加治理杨村河道整治工程:一是把耀珠潭河段大笏段新开河道0.43公里,取替天老湾、白坭湖1.2公里的弯曲老河道;二是筑杨村、宝芹、耀珠潭3条共长22公里的河堤;三是由泰美公社开挖一条贯通三径、芹塘的中心排洪渠17公里,拦截客水30平方公里排入杨村河。同时兴建堤围涵闸和排涝站等大小工程40多宗,共完成土方220万立方米,石方1.8万立方米,其中浆砌1.2万立方米,混凝土0.24万立方米。受益面积达26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