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前农民运动
1921年4月,中共早期党员沈定一从上海市回到家乡萧山县衙前村,开始实施其“中国底社会革命,应该特别注意农民运动”的革命实践。
背景
回乡后,沈定一即从办教育入手,邀集原浙江第一师范进步教师刘大白和著名学生领袖宣中华、徐白民等,一面筹办衙前农村小学,一面通过访贫问苦和社会调查、民间演讲等形式,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1921年9月27日,衙前农民协会正式成立,成立大会在听过课前东岳庙举行,大会通过了由沈定一等起草的《衙前农民协会宣言》和《衙前农民协会章程》,并根据协会的章程推举李成虎、陈晋生、单夏兰、金如涛、朱梅云、汪瑞强六人为农协委员。
影响
衙前农民协会的成立,推动了萧(山)绍(兴)各地农民运动的全面发展。在短短两个多月里,萧山区、绍兴市、上虞区等县共有82个村建立了农民协会。11月24日,衙前农民协会联合会成立,并作出了“三折还租”、改大斗为公斗、反对交预租等规定,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各地的减租斗争迅速展开。
萧绍及周围地区农民的斗争,使地主阶级惊恐不安。12月18日,反动当局派出全副武装的官兵包围了正在衙前岱庙开会的农民协会联合会会场,逮捕了在场的农协委员,搜缴了农协委员名册。12月27日,农协主要领导人李成虎被捕,并于次年1月被迫害致死。衙前农民运动惨遭镇压。
意义
衙前农民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被称为“全国农民运动的历史上最先发轫者”。这次农民运动虽然时间不长,但它揭开了中国现代农民革命斗争的序幕,显示了农民群众潜在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