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葛渔城镇

葛渔城镇

葛渔城镇,隶属于安次区,地处安次区东南部,东接天津市武清区汉沽港乡、王庆坨镇,南邻东沽港镇,西北连调河头乡,北靠码头镇,区域面积80.6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7217人(2020年)。因镇人民政府驻葛渔城村而得名。相传宋朝末年,葛姓在河边设摆渡,住户逐渐增多。为防止水患,姓葛的带头出钱,与大家一起在居住的四周垒起如同城墙一般坚固的土围子。人们为了纪念其功绩,起村名葛渔城。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建葛渔城镇,属安次区三区。

1950年,属安次县五区。

1958年,成立葛渔城公社。

1984年,改为葛渔城镇。

1996年5月,马柳子乡并入。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葛渔城镇辖新立村、穆家口北村、穆家口南村、唐家坟、班家窑、冀民屯、苏家窑、杜家场、葛渔城北街、葛渔城西街、葛渔城东街,葛渔城南街、于堤、张坨、佟家庄、孙坨、南堤、段家场、蔺家场、老堤头、景尔头、张家场、马柳子、孟家坟、杨家场、小马场、黄漕、边家坟、六百地、豆佃窑、霍家场、卢家堡、九家堡、郭家场、下官村、辛庄镇36个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葛渔城镇下辖36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葛渔城村。下辖地区还包括边坟村、豆佃窑村、六百地村、杨家场村、孟坟村、于堤村、葛渔城南街村、葛渔城西街村、葛渔城北街村、葛渔城东街村、木口南街村、木口北街村、新立村、唐坟村、班窑村、冀民屯村、苏窑村、杜场村、马柳村、霍场村、卢家堡村、黄漕村、景尔头村、老堤头村、段家场村、张家场村、小马场村、蔺家场村、南堤村、孙坨村、佟庄村、张坨村、九家堡村、郭场村、下官村和辛庄子村。

人口

2011年末,葛渔城镇辖区总人口46288人。另有流动人口3926人。总人口中,男性23545人,占50.9%;女性22743人,占49.1%;14岁以下4939人,占10.7%;15~64岁34298人,占74.1%;65岁以上7051人,占15.2%。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46192人,占99.8%;有回、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共96人,占0.2%。

2017年,葛渔城镇常住人口39076人。

截至2018年,葛渔城镇户籍人口43863人。

经济

综述

2004年,葛渔城镇国民生产总值7858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1000万元,工业总产值50495万元,第三产业7085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13917万元,工商企业营业收入574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89,固定资产投资9920万元,财政收入493.5万元。

2011年,葛渔城镇财政总收入1140万元。

农业

葛渔城镇有农业耕地面积77940亩,人均1.68亩,水浇地面积40830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38216万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2312吨,人均266千克,其中小麦总产量0.5吨,玉米总产量11265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13445亩,产量41555吨,品种有茄子、白菜、芹菜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存栏9805头,年出栏14989头;家禽257923羽。年产鲜蛋2507吨。

截至2011年末,葛渔城镇有林业面积41908亩,年产各类水果19453吨。

工业

2011年,葛渔城镇工业总产值14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主要生产乐器产品,销往5个国家和地区。

2018年,葛渔城镇有工业企业44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

商业

2011年,葛渔城镇有各类商品批发、零售网点6个,从业人员6300人。葛渔城村为全镇最大的农村综合集贸市场,年交易额100万元。

2018年,葛渔城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8个。

交通

葛渔城镇境内主干公路有码杨线、葛马线,镇内各村街达到公路村村通标准。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葛渔城镇有小学10所,在校生1723人,专任教师198人;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PERCENT

医疗卫生

2011年末,葛渔城镇有综合卫生院1个,村街卫生年39个。专业卫生人员37人,病床39张。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万人次,住院6000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8387人,参合率95.5%。

社会保障

2011年,葛渔城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11户,人数1222人,支出111.2万元,比上年增长6.7%;农村医疗救助5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9人次,共支出151350元,比上年增长28.6%。国家抚恤、各类优抚对象169人,抚恤事业费支出78.67万元,比上年增长6.6%。社会福利费10.2万元,比上年增长12.8%。全年接受社会捐款12人,使672人(次)困难群众受益。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1860人,参保率5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