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桓仁滑蜥

桓仁滑蜥

桓仁滑蜥(学名:Scincella huanrenensis),别名金马蛇子,体小而细长,成体全长90~120mm。全身鳞片光滑无。鼻鳞较大而完整。无上鼻。四肢极短小,体背古铜色,体侧自吻端经两肋至尾部各有一条深色纵纹,占4~6行鳞宽,纵纹上缘较平直,纵纹下方深灰色,有较大的黑褐色点状斑。腹面蓝灰色或浅灰色,有细小的褐色斑。

桓仁滑蜥1年繁殖1次,繁殖季节为7月下旬到8月上旬。卵胎生

桓仁镇滑蜥为中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桓仁西部老秃顶子国家自然保护区及普乐堡镇夹道子村。2021年1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物种简介

桓仁滑蜥(学名:Scincella huanrenensis),别名金马蛇子。生物分类属于爬行纲蜥蜴亚目石龙子科

形态特征

成体

体小而细长。尾长超过头体长,约为头体长1.3倍。全体鳞片平滑无棱,背鳞较体侧鳞宽大,但不到侧鳞的2倍。环体中段一周有鳞26-28行;背鳞自颈后至股前缘一纵行有鳞:雄性70-80片,雌性66-84片;自颏片至肛前的腹中线上有鳞:雄性75-84片,雌性77-89片。腹鳞鳞缘色较深,黑褐色。肛前鳞2片,较大,长宽不相等。体侧深色纵纹间有鳞4+2(1/2)行。

吻鳞宽大于高;鼻鳞较大,鼻孔位于中央;无上鼻鳞;额鼻鳞1片,宽大于长,前缘与吻鳞相切甚多。前额鳞2片,彼此分离或以前内侧角相接。额鼻鳞与额鳞不相接的占多数。额鳞戟状;额顶鳞1对,略大于顶间鳞,在前内缘互切。顶间鳞1片,位于额顶鳞与顶鳞之间的正中部位。顶鳞1对,较额鳞和顶间鳞大,彼此在顶间鳞后方相切。眼上鳞4片,前2片与额鳞相切。上睫鳞6片;颊鳞2片,前片高而狭,后片较宽大;下眼睑中央无鳞,形成透明睑窗。耳孔大于下眼睑窗,周缘光滑,无鳞片形成的瓣突。鼓膜明显内陷;颞鳞2列,每列2片,上前颞鳞最小,后上颞鳞最大。上唇鳞每侧7片;下唇鳞每侧6片,少数一侧为7片;颈鳞2对,部分3对。

四肢短弱,不扁平,贴体前后肢相对,指、趾相距约等于前肢长度。前、后肢的5指、趾都有细小锐爪。第三、第四指等长,指长序3(4)、2、5、1;趾长序4、3、5、2、1;第四趾趾下瓣13-16瓣,单行排列。尾圆柱形,末端渐尖。尾下正中一行鳞宽大。雄性尾基较粗。

体侧有一深色纵纹,自吻端开始,经过眼、耳上缘和四肢基部上方。向后至尾端。该纹在体中段占2+2(1/2)鳞行宽。纵纹上缘由背中线向外的第三行鳞的下半部分构成,色黑;该行鳞上半部古铜色,使纵纹上缘较直而不成波状;纹下缘深色部分不在同一鳞行上,故不平直。古铜色背面有深褐色小斑点缀连成4条纵线纹。侧纹下方深灰色,散有较粗大的黑褐色点斑。腹面蓝灰色。尾腹面亦散有许多深色细点斑。

幼体

形态与成体相似,脐孔在距肛前鳞的腹中线上。

生活习性

桓仁滑蜥栖息在较开阔的山谷荒坡和稀疏林缘,已知栖息地最高海拔594米。活动于灌丛下和枯枝落叶中,亦见其活动于山坡乱石间,偶见于路边。主要摄食蚊、蝇、蜘蛛和蚯蚓以及昆虫幼虫蛾类。人工饲养中的个体亦食黄粉虫幼体,喜食程度稍差。桓仁滑蜥每年4月末开始出蛰,5月交配,7月产仔,10月开始入蛰。由于桓仁滑蜥自身抵御敌害的能力较弱,所以天敌较多,主要有蛇、黄鼬、一些猛禽和鼠类等。

繁衍方式

桓仁滑蜥1年繁殖1次,繁殖季节为7月下旬到8月上旬。卵胎生,平均每只雌蜥产仔2~6只。雌蜥的分娩在洞穴中进行,分时间可持续60~90分钟,仔蜥在产出时卵膜已破裂。

桓仁滑蜥系卵胎生雌性采取的是高投入的生殖策略,平均生殖投入率0.436(0.212~0.526)。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窝仔数与雌蜥体重、体长和生殖投入呈正相关;生殖投入与雌蜥的体重和体长不相关;幼蜥的体长、体重与窝仔数呈负相关。

地理分布

桓仁镇滑蜥为中国特有物种,为桓仁所独有的,是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桓仁西部老秃顶子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及普乐堡镇夹道子村

保护级别

1991年,桓仁滑蜥被列为辽宁省重点保护动物。

2000年8月1日,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8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极危(CR)。

2021年1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状态

1981年5月首次采集该种标本时,种群数量已明显下降,群众称“已败了”。因是当地群众用桓仁滑蜥作药用。由于民间用药的扩大,对滑蜥的采捕量继续增加。1996年每条价格比1981年增涨了100-150倍,随着桓仁滑蜥经济价值的增大和采集难度的增加,滑蜥种群会继续减少。

濒危原因

主要原因是生境的破坏。以前桓仁滑蜥生活在斜坡上的草丛中或石块下,遇到天敌或受到惊吓后常隐于其中。后来,山底的斜坡大多被开垦成农田,使得桓仁滑蜥生活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除环境因素外,人的猎捕是其群体锐减的另一原因。当地盛传桓仁滑蜥具有治疗癫痫等多种疾病的功效,因此当地人和许多外地人都慕名前来求购,致使每只的交易额在百元以上。这样当地居民就在农闲时大量捕捉桓仁滑蜥,捕获后立即处死、晒干,等待出售。

保护建议

为保护该物种,应禁猎一段时期以后,进行有计划的捕捉,做到保护、利用双效益。恢复桓仁滑蜥的生存环境。展开种群调查,在老秃顶子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人工繁育中心。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农业农村部.2021-02-09

Scincella huanrenensis Zhao & Huang, 1982.www.gbif.org.2024-04-02

桓仁滑蜥.iucnredlist.org.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