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米佳的爱情

米佳的爱情

《米佳的爱情》是俄罗斯作家伊凡·蒲宁创作的中篇小说。伊凡·蒲宁因《米佳的爱情》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米佳的爱情》描写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米佳和戏剧学校学生卡嘉浪漫而痛苦的悲剧式爱情,卡嘉为了当名演员而投入校长的怀抱,对米佳忽冷忽热,米佳心灰意懒,一度同视为卡嘉替身的女仆幽会,最后因绝望而开枪自杀。

作品简介

热恋中的男主人公米佳为嫉妒而痛苦,决定离开情人卡嘉,去乡下反思一下他们的爱情。在故乡的庄园,风景的变换没有让他淡忘卡嘉,反而让他深陷情欲的牢笼,他孤独地等待着卡嘉的来信。在庄园管家的怂下,他和庄园女工阿莲卡发生了肉体关系。之后,卡嘉在一封迟来的信中拒绝了米佳的爱。最终米佳在绝望中饮弹身亡。

创作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俄国国内的高压政治状况下,伊凡·蒲宁被迫流亡异国。身在异国的他,仍很热爱祖国,心中总少不了那份对故国天长地久的牵挂。1924年到1925年间,他推出了《米佳的爱情》。

角色介绍

米佳

米佳的爱情是纯美的,但是,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它不免被玷污、被异化了;永恒的大自然却时时刻刻在抚慰着米佳的心灵。它不变地四季轮回,它的灿烂、辉煌、宁静,它的光彩夺目、魅力无边,象征着人类生命力的无穷无尽。但是,这个对照却越发显示出社会文化和人情世故的灰暗。米佳不能容忍这些。“最使他不堪忍受、惊骇的,莫过于两性之间的那种可怕的、反常的、违背人性的苟合,可他自己似乎仅仅在片刻之前就曾伙同那个剃光胡子的绅士做这种苟合的事。从大厅里传来说话声和笑声。这些笑声也是可怕的、反常的、违背人性的,否则为什么会对他这么遥远,为什么要让他忍受生活的粗暴、冷漠和无情……”他感觉到内心是如此苦痛,哪怕再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天,都难以忍受,“这疼痛是那样强烈,那样锥心泣血,那样难以忍受,以致他不去想他要做的是件什么事,不去考虑这件事会产生什么后果,而只是渴望哪怕只让他有一分钟的时间摆脱这种疼痛也好,再也别待在他度过了今天这一天,并在不一会儿前还做了一场人间一切梦中,最可怕、最丑恶的梦的那个世界中了。”米佳意识到,在懵懂之际,他自己也参与了对纯洁的爱情的亵渎。他痛悔的,为之疼痛不已的,既有卡嘉的弃他而去,更有自己的片刻堕落以及梦中偷欢。这是多么残忍,米佳不能容忍他人的背情,也不能原谅自己的下贱。自杀的枪声是对自己和社会背弃的双重挑战。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小说再现旧俄时代的社会生活,指出尘世“丑恶、黑暗,连地狱、坟墓都不如”,解释贵族阶级的没落;笔法细腻,偏重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并与自然景色的刻画结合起来。但作品的基调阴郁、低沉、反映出贵族阶级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离开祖国后的孤独、郁闷、凄楚、悲观的情绪。

艺术特色

作品描述了恋爱过程中米佳对卡嘉的肉欲依恋:“每次约会结束,卡嘉都跑到米佳的宿舍里,两人进行长时间的狂热的亲吻,最终才分开”,“每当米佳解开卡嘉的上衣,那少女的酥胸便秀美而圣洁地展现在米佳的面前……令人心颤的温柔将米佳带入即将昏厥的极乐之中”。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跨越最后的界限,米佳也极力掩饰自己越来越强烈的情欲诉求。

米佳回到乡下,他的脑海里时刻闪现着卡嘉的影子,最终禁不起管家的诱引,和庄园女工阿莲卡发生了肉体关系。米佳也随之陷入了极度的彷徨与苦闷之中,他怀疑卡嘉在肉体上背叛了自己,他自身也违背了忠贞的信条。随之而来的卡嘉的一封迟到的分手信让幻灭中的米佳毫不迟疑地选择了饮弹之举。

关于米佳对卡嘉的爱欲,作者把米佳那份炽热的爱恋渗透于随处可见的自然风景之中。当米佳回到乡下,春天来临之时,他认为“世界充满了奇特……包含着生命与激情。那种奇特的东西就是卡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米佳从卡嘉那里渴求得到的、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消逝,“卡赛的身影不但没有消退,反而融入了春天里的一切美景之中,随着花儿一同绽放,信着花园一道繁华,伴着天空一起变蓝”。每一处景色描写都镜刻着米佳对卡嘉的那份执著的、炽热的爱恋,他的灵魂已经与之相伴。即使是与阿莲卡在一起,“他只是有肉体上的强烈欲望,却没有转化为心灵上的渴求,也没有产生幸福、狂喜和全身懒洋洋的快感”。

在米佳的爱情悲剧中,作者既表现了年轻一代在爱情生活的追求上过于浪漫和虚幻,又反映了俄罗斯社会城市生活的轻漂和农村生活的粗俗,文化批判的意味是深沉而浓重的。但由于作者自己的忧郁心情所致,作品带有极其浓厚的感伤主义色彩。所幸的是,作者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能,结构作品严谨而自然,运用笔法简洁而抒情,心理刻画生动传神,景物描写玲珑剔透,从而以唯美主义的典型特征,使《米佳的爱情》得以俄罗斯的风格再现了俄罗斯的风情。

作品评价

法国诗人亨利·福雷纳埃:“伊凡·蒲宁这部非凡的小说是出自拥有伊万·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的那个时代的俄国小说巨匠之笔。”

评论家斯捷布恩认为,蒲宁成功“挖掘了位于两个世界之间的作为实体的、源于人的自然状态的爱情悲剧”,它也正是米佳悲剧的实质所在。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我读了《米佳的爱情》的法译本后,大为激动。我叹服于小说对爱情分析的细腻,我不能不表达我对小说的赞赏。”

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在《米佳的爱情》中,伊凡·蒲宁以对心理的全面的娴熟把握,来剖析年轻人的情感。在这种心理把握中,感官印象和心理状态得到了出色处理,这是特别不可或缺的。”

作者简介

伊凡·蒲宁(Ivan Bunin,1870-1953)俄罗斯作家。生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贵族世家。由于家境贫困,中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做过校对员、图书馆员、助理编辑等。曾受教于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马克西姆·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办的知识出版社撰过稿。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

参考资料

伊凡·蒲宁.易文网.201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