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剑门关镇

剑门关镇

剑门关镇隶属剑阁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剑阁县北部,东与张王镇高观镇接壤,南、西与汉阳镇相连,北与下寺镇昭化区毗邻,全镇幅员面积174.43平方公里,辖19个村(社区)、169个村民小组。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武连镇常住人口为16227人。

蜀汉时称剑阁,隋唐时始称剑门关,置大剑镇,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置剑门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撤县。清代已有剑门驿、剑义保、安仁乡等建置,民国时设剑门乡,1985年撤乡设镇,1992年更名剑门关镇。

108国道贯穿南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剑门关风景区位于境内,有”蜀北屏障、两川咽喉”、“剑门天下险”、“蜀之门户”等美誉。 

剑门关镇是广元市卫生镇、四川省重点镇、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镇、四川省第一批“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全国文明镇、全国生态镇、  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镇、首批省级森林小镇  。

2020年4月,评为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乡镇。 

2020年5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广元市调整苍溪县等3个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川府民政〔2020〕1号):撤销高观镇,将原高观镇和汉阳镇天桥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剑门关镇管辖,剑门关镇人民政府驻雄关社区雄关大道169号。

历史沿革

地名来历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治今汉阳镇)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于此地“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剑门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谓之剑阁,成为军事要隘。

隋朝以后,陕甘入蜀改道由葭萌县越牛头山,经达摩戍(民间称大木树),直抵剑门关风景区口,小剑至大剑关口的栈阁道渐废,“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成为剑门关的别称。因此,自唐至清的许多史籍中使用的“剑阁”、“剑门”之名均指剑门关一地。民国二年(1913年)改剑州剑阁县县后,“剑阁”才专指县名。

建置沿革

古代时期

天授圣历二年(699年),析普安县永归县、阴平县新置剑门县,属始州(治普安县,今普安镇)。天宝先天二年(713年),始州改为剑州,“取剑阁为名也”,剑门县属剑州。

隋唐时,于剑门关风景区设军事建置,立关令并置大剑镇(治地剑门场)。

北宋干德五年(967年),永归县(治今店子镇)并入剑门县。景德二年(1005年),剑门县隶属剑门关都监。景德三年(1006年),剑门关直隶京师,以东京兵出戍。熙宁五年(1072年),剑门关、剑门县析而为二,皆还隶剑州元符中,剑门关隶属剑门县,“敕县令通管关事”。宝祐三年(1255年)蒙军攻蜀,隆庆府(剑州升置)治所移至苦竹寨(今剑门关镇朱家寨)。

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隆庆府为剑州,剑门县并入普安县(治今普安镇)。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废剑门关风景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立剑门关,置百户戍守。

清朝为剑门驿。雍正时,剑州辖3乡,设剑门乡,下设4甲。

同治十一年(1872年)剑州改划为13保,设剑义保(治剑门关)。

宣统二年(1910年),设安仁乡,辖剑义保、广安保,安仁乡、剑义保同治剑门。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设剑门分州。

民国二年(1913年)剑州改为剑阁县,设剑门分县。

民国三年(1914年),废剑门分县及安仁乡,改剑义保为剑义团并为剑阁县佐驻地。

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团为区,设剑义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剑门设置剑门乡苏维埃。同年(1935年)秋,剑义、体仁、云平区合并为第六区(治剑门),区下设联保,联保下设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推行新县制,废除联保,设剑门镇。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重新调整政区,剑门乡属第三区辖。

新中国时期

1950年,成立剑门乡人民政府;

1951年在此设第八区公署,后迁至汉阳铺称汉阳区

1956年春,成立中共剑门乡委员会,剑门乡人民政府改为剑门乡人民委员会;

1958年,实行政社合一,剑门乡改为剑门人民公社,剑门乡人民委员会改为剑门人民公社人民委员会;

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共剑门人民公社委员会、剑门人民公社人民委员会停止活动,成立了“剑门人民公社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

1968年5月,成立了剑门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4年,汉阳区迁至剑门场。

1985年1月,剑门乡改为剑门镇。

1989年,汉阳区复称剑门区,总面积325.9平方公里,辖剑门镇、汉阳镇2镇和小剑乡、抄手乡2乡,共40村,280组。

1992年,拆除剑门区公所,剑门镇改为剑门关镇。

2006年6月,剑阁县撤销“区”督导办公室建制,剑门关镇直属剑阁县。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剑门关镇属山区丘陵地貌,处于龙门山断裂带边缘,有典型的褶皱地貌。

气候特征

剑门关镇年平均气温16℃、降雨量1000毫米、日照时间1500小时,无霜期达270天,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行政区划

截至2017年,剑门关镇辖2个社区、14个行政村,105个村民小组(居民小组)。镇政府驻地位于剑门关镇雄关大道北街129号。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剑门关镇总人口17349人,其中男性8994人,女性8355人,家庭户4539户,家庭户总人口17130人,其中男性8874人,女性8256人,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6258人。 

截至2013年4月,剑门关镇总人口1724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785人,城镇化率达35%以上。 

2017年,剑门关镇总人口14872人。

根据剑阁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武连镇常住人口为16227人。

民族

剑门关镇人口以汉族为主。

经济

综述

剑门关镇产业以旅游、烤烟和畜牧为主,经济由旅游经济和农村产业经济两大块组成,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构成三大支柱产业。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8630.6万元,财政总收入5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14元。

第一产业

剑门关镇第一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以烤烟为主,盛产水稻、小麦、黄豆、油菜、蔬菜等。

2012年,剑门关镇有626户种烟农户种植烤烟4000亩,规划片区56个,10亩以上种烟大户205户,实现交售商品烟12470担,产值达1346万元,均价22.1元,创税267万元。烟农户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人均仅烤烟增收在1000元以上,烤烟已成为剑门关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门路。

2012年,剑门关镇畜牧业以饲养猪、羊、家禽(剑门关森林草鸡)为主。2012年剑门关镇生猪饲养量3万余头、羊饲养量19000只、剑门关森林土鸡为主的小家禽年饲养量40万羽。

第二产业

剑门关镇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建筑业为副,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建材产业为主,著名的有马和尚豆腐制品、剑门关矿泉水等。2007年剑门关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9万元,比2006年增长10%。

第三产业

剑门关镇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主要以餐饮、剑门豆腐干系列产品开发和星级农家乐为主。2007年招商引资达200万元。

社会

教育

截至2013年4月,剑门关镇有中学、小学各1所,社会力量办幼儿园1所,全部实现“普九”达标和“两基”验收,剑阁县剑门关小学校四川省仅有的一所由总参谋部援建的“八一爱民小学”。

剑门关镇学校

四川省剑阁县剑门初级中学校

剑阁县剑门关小学校

1.四川省剑阁县剑门初级中学校

2.剑阁县剑门关小学校

医疗卫生

截至2013年4月,剑门关镇建有国家一级甲等医院——剑门关镇中心卫生院,并被联合国授予“爱心医院”。剑门关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5%。

体育

截至2013年4月,剑门关镇组建了剑门关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剑门关雄鹰俱乐部、剑门关老年健身队等文艺团体3个,建影剧院1座,电影队1个,乡镇文化站1个,利用农村万村书库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被国家授予“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社会保障

截至2013年4月,剑门关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

文化事业

广播电视

截至2013年4月,剑门关镇有线电视用户250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100户,电视和广播综合覆盖率均达100%。

市政

基础设施

截至2013年末,剑门关镇城镇建成区内有经正式公布命名的街道6条,桥梁11座,广场1处。

广场:龙剑广场;

街道:雄关大道、龙剑街、市场街、翠云街、姜维街、翠屏巷;

桥梁:剑门天桥、剑门桥、翠屏桥、松柏桥、感恩桥、剑仙桥、八一桥、冯家桥、团结桥、连心桥、桂花桥。

文化

文物古迹

交通

108国道纵贯剑门关镇南北,穿越镇域16.6公里,镇区距剑阁县城下寺镇、剑门关火车站、京昆高速公路西成高速铁路剑门关站12公里,距广元盘龙机场35公里,距广元市区42公里。

旅游

景点

景区

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

剑门关风景区

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梁山寺风景区)

剑门关古镇

小剑山风景区

剑昭古道风景区

主要景点

剑门关关楼、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馆)、平襄侯祠、玻璃景观平台、天梯峡栈道、景区主游线、绝壁观光长廊、剑门关4D电影院、剑门关游客接待中心、古院落、剑门古镇等。

获得荣誉

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乡镇。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和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剑门关镇为国家卫生乡镇。

参考资料

剑阁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广元市剑阁县人民政府.2021-09-14

2019年四川乡村振兴先进名单正式出炉.sc.sina.com.cn.20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