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庄记
《上庄记》是2014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季栋梁。
内容简介
作品以“我”的下乡扶贫为主线,聚焦农村空巢化、古村落消失等现实困境,描绘出一幅中国当代农民生活的微缩图景。作者文笔质朴厚重,点染乡土风情如在目前,描摹农民形象真切动人,传达出自觉的社会意识与诗性情怀。
《上庄记》以朴实的叙述和细密的细节,在描写了大山里的上庄一没资源二又山大沟深,想要脱贫非常困难的现实的同时,也写了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的孩子,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老村长,这是上庄的希望,也是当今农村未来。整部作品中,朴实的老村长是贯穿始终的一个形象,他是乡村的守护者,是乡村的灵魂、精神支柱,更是一个无私无畏的家长。《上庄记》风格朴实,叙述冷静,行文扎实,有记录,也有对社会体制的反省与思考。
本书获得“2014中国好书”荣誉。
创作过程
《上庄记》的作者季栋梁在宁夏政府研究部门供职,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下乡调研,每月至少下乡一次,一次就是一周。每年他还要驻村蹲点。对这些年的农村变迁和农民的改变,他是熟悉的。2011年7月,季栋梁创作的以农村教育现状为主题的中篇小说《上庄记》在《山花》上发表,受到各方好评。作为长篇小说《上庄记》中一小部分的试水成功,更加激发了季栋梁的创作热情,不久他就投入到此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中。
为了写好这部长篇小说,季栋梁特意再次下乡长住了一段时间。2013年10月,他完成了初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审阅后,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此后,季栋梁又进行了补充采访和生活体验,在小说结构和语言表述上作了大幅度修改。2013年年末,第二稿修改完成。北京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一直关注着这部作品的进展情况,及时调看了第二稿,并请相关专家把脉诊断,使第三稿的修改意见更加具体,针对性也更强。经过多番精心打磨,2014年5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长篇小说《上庄记》。
作品赏析
《上庄记》成为中国偏远落后乡村的全景式写照,以朴实的叙述和细密的细节,在描写了大山里的上庄一没资源、二又地处山大沟深,想要脱贫非常困难的现实的同时,也写了一群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的孩子,这是上庄的希望,也是农村的未来。整部作品中,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老村长是贯穿始终的一个形象,他是乡村的守护者,是乡村的灵魂、精神支柱,更是一个无私无畏的家长。
纵观全书,《上庄记》风格朴实,叙述冷静,行文扎实,有记录,也有对社会体制的反省与思考。业内有评论,它似乎衔接上了中断多年的“问题小说”之线,赵树理式的隐忧与焦虑在小说中此起彼伏。但与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大团圆结局现实主义力度有所减弱相比,作者现实主义的某种力度要强一些。
小说中,“我”表面上是解决了问题,但这种解决方式本身已让人感到辛酸和无奈。另一方面,这种解决方式又治标不治本,于是,问题看似得到了解决,但背后却隐含着更严峻的问题——面对穷山恶水,面对由老弱病残苦苦支撑的村庄,如何才能让他们彻底走出贫困呢?村民希望所寄托者,是一个人脉广、关系多的扶贫干部,且这位干部恰恰又能被贫穷震撼出同情之心。倘若扶贫干部没什么能耐,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除了这种现实主义的冷峻之外,小说中还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温情。小说中有个细节:“我”当记者时曾写过一篇文章,名为《一根烟》,那是在写另一个上庄的贫困。“我”进村之后,向村民一根根地发烟。在这些人中,有个名叫朱光耀的村民,他虽然接了烟,但却并不抽,而是架到自己的耳朵上。起初,“我”以为这是一位爱占便宜、怕吃亏的男人。后来才得知,原来老朱是位孝子,他拿这根烟是为了回去孝敬老娘。不管弄到什么东西,让老娘先尝已成为朱光耀的下意识行为。于是,“我”被震惊了。“我”的老板功全泰读了这篇文章,内心受到了感动,于是主动联系了这位扶贫干部。也正是这样,才有了后面的故事:“我”给他“下套”,功老板也就坡下驴,主动“上套”。
这处细节是一道理想主义的微光,它一方面依然让文学具有了撼动人心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老板的形象。《上庄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读了文学作品还能热泪盈眶的老板,一个为了寻到作者打了58个电话的老板。小说中的功老板有慈悲之心,崇尚慈善之道,他不但让“我”渡过了难关,而且还为小说注入了一股暖意。
在小说中,能够体现现实主义冷峻和理想主义温情的还有老村长这一人物形象。在“我”的眼中,老村长是“狡精明”的,他懂得与扶贫干部搞好关系,于是便有了小说开头老村长拎着蛇皮口袋给“我”送烤羊腿的那一幕。然而,随着小说故事的逐渐展开,我们才看到这种“精明”背后,深藏不露的是他对上庄这块土地的大爱之情。因为老村长不可能接近上层,他便只能用自己朴实的言行亲自打开底层社会这幅世态人心的画卷,默默地传递爱的能量,并用这种能量潜移默化地感动扶贫干部,让后者不得不去为上庄奔走呼号。
有评论者认为,这位老村长既是乡村世界这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的润滑剂,又是让扶贫工作能够落实到位的发动机。他的苦苦支撑让人感到了某种悲壮,他的不屈不挠又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可以说,正是这样的人支撑着底层的民间社会,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与此同时,季栋梁在小说《上庄记》中,凭借着对老村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既让他有了赵树理笔下“中间人物”的文学光彩,同时又为他注入了当今时代丰厚的道德伦理内涵。这样,老村长也就成了一位典型人物,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作品评价
媒体评论,该小说对农村“空巢”现象带来的问题,和贫瘠现状的揭示,让人触目惊心。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提供了观照农村现实的一个恰当的角度,既不过分渲染,又不无动于衷,体现了饱满的现实主义情怀。浓郁的田园意味,舒缓的诗意表达。既不将田园当成桃花源,也不将乡村苦难作为表达愤怒的载体,体现出一种敦厚温润的风格。
作者简介
季栋梁,1963年生于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500余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奔命》、《苍声》、《胭脂巷》等,作品集《和木头说话》、《人口手》等。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等选刊转载,并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及多种选本,曾获《小说选刊》奖、《北京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并被翻译成英、法、俄、日等多种语言。
参考资料
2014“中国好书”入围图书:上庄记.央视网.201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