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上海广播电视志

上海广播电视志

《上海广播电视志》是1999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凯、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

目录

序 凡例

总述 大事记

第一编广播电台

第二编广播节目

第三编电视台

第四编电视节目

第五编广播电视技术

第六编管理

第七编交流合作

第八编研究、出版、团体

第九编经营、服务

第十编人物

附录 补记

专记 后记

编后记

上海广播电视志编审定人员名录

版权页

广播电台

民国12年(1923年)1月23日,上海外滩广东路一座由外国人经营的50瓦电台开始播音。这是上海市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也是全国最早的无线广播电台之一。上海早期无线广播均属外商经营,目的是为本公司产品做广告。当时中国北洋政府对民间装用无线电是禁止的,而一些外国人恃强妄为。直到民国16年(1927年)后才出现华商民办电台。历史上上海民办电台最多时超过200家。政府官办电台到民国24年才在上海设立。民国26年八一三抗战爆发,特别是从民国30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前,侵华日军和汪伪政府控制了上海市广播事业。抗战胜利后,中国国民党接收组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上海广播电台,播音用的中波机、短波机的总功率为1.8千瓦。截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全市共有民营电台23家,“军营”(含“公营”)电台22家,官办电台1家。

1949年5月诞生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上海电台),是由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的华东新华广播电台主要成员,奉命接管国民党办的上海广播电台后建立的。她揭开了上海广播事业的新篇章。

解放初期,上海市电台除对上海地区广播外,还承担对华东地区广播任务,其中包括首开对台湾广播。这就要求迅速扩大发射功率,使广播载体与不断增加的节目套数相适应。华东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后,连同上海电台的5套节目共办6套节目,后在调整中又增加到9套,每天播出时间最多时达122小时44分。50年代,有线广播在上海市区及市郊各县先后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广播喇叭入户率及技术质量均属全国先进水平。

人民广播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有曲折,从50年代的“反右派”斗争到60年代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上海市广播事业多次遭到严重破坏,一度导致广播规模萎缩甚至出现自办节目空白。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经过拨乱反正,上海广播事业又迎来第二个春天。中波广播、短波广播、调频立体声广播以及有线广播为载体的各类节目不仅套数多,节目种类也多。上海电台1988年各种不同名称的节目有115个,与“文化大革命”前节目最多时的1952年相比,栏目增加50%。

起于80年代并于90年代初得以深化的广播改革,推动上海广播事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上海电台建立了以新闻综合台为骨干的8个系列台,使用13个频率,形成立体式、多功能、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广播群体优势新格局,使广播在实践中形成的信息传播功能、宣传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舆论监督功能、文化娱乐功能、人民讲坛功能等多功能作用,在各系列台节目中体现出来。1992年东方广播电台成立,又使上海广播事业发展产生一个新的飞跃。东方电台拥有2套发射频率,每天播出节目达57小时。到1993年底,上海电台、东方电台共办节目11套,每天总播出时间达185小时,加上县、区的广播,上海广播从传播手段到宣传规模,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

随着广播事业规模不断拓展,各级组织机构也在实践中日臻完善,广播工作者的队伍逐步壮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