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存寿
索存寿(1910-?)是中国评书艺人,出生于天津市,原籍广东番禺。幼年被遗弃,被竹板艺人索来顺收养,学习说书艺术。后拜豫字辈评书艺人名下,排名索存寿,擅长演说《包公案》。他曾流动于河北省、东北地区及沿海地区,经历了极度艰苦的生活。据说他高个儿,瘦巴儿,有点哑嗓子,略带天津口音,但习惯做派有自己的一套。索存寿的生平事迹至今仍是评书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简介
民国初年的时候,天津有一位评书老艺人叫王顺元,他的《济公传》很有名,有“活济公”之称。他有个徒弟叫索华顺,也说评书,可能在1920年左右从艺,1939年离开天津市去外埠演出,隔了一、二年又回来了继续上地,不久就病故了。
索先生出来很早,应该在1927年前后从艺,他的艺龄很长,经常在外围的书场说书,虽不很火,但比较规矩。1933年,我父亲拜师以后,第一处就是去的河东地道外,正好那时候索存寿在那上呢,正和他那对着,没几天就把索先生给“刀了”,索先生就去别的地方上去了,所以索先生从艺要不我父亲早。解放后他参加了河东区书曲队,后来负责工会工作。
生平
索存寿生于1910年,遭遇极苦,他原籍广东番禺,本姓钟,幼年被遗弃,被竹板艺人索来顺收养,随养父学说书,后拜“豫”字辈评书艺人名下,排名索存寿,演说《三侠五义》,曾流动于河北、东北地区及沿海地区,受尽难言的痛苦。解放前定居在天津河东区地道外。天津解放了,一扫旧社会的残渣余孽,艺人从此翻身得解放,都表现出难以言表的喜悦心情,解放初期党对民间文艺实行扶植和发展政策,索存寿积极参加工会工作,组织艺人学习党的文艺政策,在演出上歌颂人民歌颂党。1950年天津市文艺工会组建基层工会组织,河东区地道外为第三十八基层委员会,索存寿任组织委员、工会主席。1956年3月河东区人民政府在地道外组建民间专业艺术团体——河东区书曲队,索存寿积极响应是组建人之一,仍为工会主席。1956年7月河东区政协建立,索存寿选被推荐为第一届政协委员,也是文革前历届区政协委员。1959年在河东区书曲队、前进京剧团、新华评剧团和红云北方越剧团的基础上,组建了河东区艺术团,索存寿被选为该团工会主席。多年来,他为党、为艺人作了大量的有益工作。
索存寿为天津市评书界著名演员之一,他善说短打和公案书,曾受著名评书艺人边豫棠的艺术指导,一部《包公案》(三侠五义)在河东区站住了脚,他在评书艺术上别具一格,在演出风格上讲究帅、稳。台风落落大方,在发音吐字上,讲究稳准,注重抑扬顿措,一句砸一坑,在刻画人物,抒情说景上,善用赞赋,贯口活,使其活灵活现,使听众如临其境。在人物对话上善用“变口”的表演方式,从不用“包拯说”、“白玉堂说”等旧式,用一种语言,一种表情,一招一式,或在眉宇之间的变化,能使听众知道是书中某个人物的出场,他表演的包拯,舒眉、挥手、拢,如包拯那种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形象再现。他演的白玉堂那种堂堂义气,豪爽性格被他说活。在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他整理演出了《水浒传》和新书《林海雪原》在河东区有他的众多听众,被称“老河区”。
索存寿在文革期间,始终保持着老艺人那种耿直性格和远见多识,坚持公正坦白的工作作风,对人从不落井下石,因而得到同事们的好评。1970年河东文艺界普遍转业,索存寿因年满60周岁退休怡养天年,寿终于河东,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