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昆明龙蜥

昆明龙蜥

昆明龙蜥,又称昆明攀蜥,是鬣蜥科龙蜥属(或攀蜥属)的一种蜥蜴。其头体长为70毫米,尾长可达115毫米,短于头体长的两倍,鼓膜裸露、无喉褶,以及体背淡褐色并带有暗褐色的三角形脊点。昆明市龙蜥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东北部及西北部(如昆明、武定、东川区丽江市)和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等地,生活于山区的草坡、灌木林下以及农田环境中。

该物种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并受到《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保护。昆明龙蜥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近危(NT)物种。

形态特征

头体长70毫米,尾长115毫米,短于头体长的2倍。无喉褶,雄性颈部不形成皮褶;鼓膜裸露。头背及体侧大鳞间无大疣鳞,背侧各有2纵列明显扩大的鳞片,外面的1列常常较明显。形成颈及背鬣的鳞片较宽并缺少棘。四肢较弱,胫短于头长,第四趾短于胫长,后肢贴体前伸达眼与鼓膜之间。

体背淡褐色,具1列 (5个或6个)暗褐色的三角形脊点,排列成一纵行或前后交错排列;外面1列扩大鳞白色,胁部具暗褐点或杂色。上唇白色,颜色突然地为1条从眼到颌角的暗斜纹所终止。四肢及尾上方具暗横带,腹面白色。

分布范围

该物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省贵州省地区。

栖息环境

常栖息于山区、草坡、玉米地、灌木丛及麦田等处,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630至2730米。

与蛇的区别

昆明龙蜥下颌骨的左右两半以骨缝结合,不能活动,口不能张大。蛇的下颌骨左右两半以韧带相连,彼此间可拉开。

昆明龙蜥一般具有四肢,即使四肢都退化无存的种类,其体内必有前肢带(肩带)的残余。蛇一般不具四肢,即使有后肢残余的种类,其体内也绝没有前肢带的残余。

昆明龙蜥多具有活动的上眼睑和下眼睑,眼睛可以自由启闭。蛇的上下眼睑愈合为一透明的薄膜,罩在眼睛外面,看起来,蛇眼永远是睁开的。

昆明龙蜥多数种类的舌头都较宽大肥厚。蛇的舌头都很细长,前端分叉甚深,基部位于鞘内,常通过口前端的缺刻处时伸时缩,借以搜集外界(主要是食物)的“气味”分子,送入锄鼻器产生嗅觉。

昆明龙蜥一般都有外耳孔,即使没有,也可从外表看出鼓膜的所在。蛇没有外耳也没有鼓膜,所以外表上看不出听觉器官的痕迹。

昆明龙蜥的尾巴都较长,一般等于(或仅略短于)头体长,或为头体长的2~3倍。蛇的尾巴相对较短,为体长的 1/2到1/4(即尾长占全长的1/ 3 ~1/ 5)。

动物学史

在2020年以后,中国大陆学术界逐渐接受对Japalura和Diploderma中文属名进行互换的更名建议,即Japalura的中文属名变更为“攀蜥属”,Diploderma的中文属名变更为“攀蜥属”,属下种中文名做相应改变。然而,也有学者反对这种不必要的中文名变更,建议维持物种中文名的稳定性。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主编的《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变动汇总》中也未接收该建议,仍将Diploderma称为“龙蜥属”。

繁殖

昆明龙蜥具交接器,行体内受精。有的种类的精子可在雌体内保持活力数年,交配一次后可连续数年产出受精卵。在一部分昆明龙蜥中只发现雌性个体,它们是进行孤雌繁殖的种类,这类昆明龙蜥的染色体往往是异倍体。有的正常性两性繁殖的种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会改行孤雌繁殖,孤雌繁殖有利于全体成员参与产生后代。

昆明龙蜥系卵生(oviparous),一般于夏季产卵于温暖潮湿而隐蔽的地方。卵数由一二枚到十几枚不等。卵的大小与该种个体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壁虎科的卵略近圆形,卵壳钙质较多,壳硬而脆。其他各种昆明龙蜥的卵多为长椭圆形,壳革质而柔韧。

有的昆明龙蜥卵在母体输卵管后段开始发育,直到产出仔蜥,叫做卵胎生(Ovoviviparous)。同一属中有的种类为卵生,另一些种类则为卵胎生。譬如南蜥属多线南蜥(Mabuya multifasciata)为卵胎生,多凌南蜥(M.multicarinata)为卵生。又如滑蜥属中两个相近种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为卵胎生,而康定滑蜥(S.Potanini)却为卵生。我国特产动物鳄蜥(shinisaurus crocosilurus)在当年年底仔蜥就在母体输卵管内发育成熟,但延滞到第二年5月才产生母体外。解剖怀孕后期的鳄蜥,成熟仔蜥已无卵黄,而母体输卵管壁布满微血管网。可能发育后期的仔蜥依靠母体提供营养,应属于少数胎生(Viviparous)昆明龙蜥之一。

参考资料

昆明龙蜥.西南山地.2024-09-08

巍山首次发现昆明龙蜥.大理日报.2024-09-08

昆明龙蜥.知乎.2024-09-08

玉舍国有林场动物(7)—昆明龙蜥.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