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潘新华

潘新华

潘新华,男,1962生于江西九江,无党派人士,九江市政协委员、江西省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现任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人物经历

一位朴实无华的农民企业家30年来默默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书写了华丽的篇章,创造出了中国食用菌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仙客来”。他就是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潘新华先生,九江市政协委员、江西省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

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梦想的追求,自学了生物工程学、微生物学,翻阅了国内外大量科技资料,于1982年创立了 庐山真菌研究所,1999年成立了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造出了中国食用菌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仙客来”。

1979年高考落榜后,潘新华跟着父亲在家种田,一次偶然的机会,从《福建青年》杂志上看到一篇报道:福建青年农民用科技创新种蘑菇发家致富。就是这则消息,让潘新华产生了创业的冲动。

早些年,在潘新华的家乡,蘑菇可是稀罕物,一般只有逢年过节、请客吃饭,香菇上桌才算是好客。但是,只要看到香菇是用线绳系着的,那千万别吃,因为那是借来的。潘新华想,就是为家乡人都能吃得上香菇,也要下定决心学习种菇技术。

可是去福建省学习的费用怎么解决?在当时只有到砖瓦厂做出窑工的收入最高。但是出窑的工作却十分艰辛,窑温50多度,搬砖的手都会烙起血泡,眼睛被煤灰呛得都难以睁开,每天十二个多小时的强体力劳动,居然让潘新华这样刚出校门的小伙子做了下来。做了四个月,人瘦了一圈,皮蜕了一层,挣了300多元血汗钱。潘新华揣着钱赶紧南下福建学技术。到福建后,潘新华一算坐车、住宿、吃饭等开销,300元所剩无几,没钱交学费了。

所幸,福建师傅被他的真诚打动,让他留下来一边帮忙干活,一边跟着学习。为了省钱买种菇资料,潘新华只好一日三餐躲在外面吃油条。也许是那时吃多了这东西,现在一见油条就反胃。功夫不负苦心人,潘新华终于学会了种菇技术,回到家乡。但是,种菇并不容易。种菇需要木屑,没有粉碎机,潘新华就用柴刀把树枝剁碎;没有接种箱和恒温箱,潘新华就用土法制作,但却很耗电。于是,村里就有人说风凉话了,说潘新华是不务正业;家里人见了那么高的电费,很心疼,他父亲一气之下,把潘新华实验用的菌棒都扔掉了。但是潘新华痴心不改,在屋外搭了个草棚,守着他视之为希望的菌种和菌棒。

勇敢的尝试

1982年,就是在这个草棚里,潘新华终于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生产出了首批70多斤鲜嫩欲滴的白木耳!它让全家看到了希望。在体验成功的时刻,潘新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接着,潘新华扩大种植规模,传授种植技术,卖菌种。由于菌种产量高、菇形美,加上他的服务好,菌种迅速销往全国十几个省市,还出口到了印度尼西亚

那时候,传授技术越多,种菇的就越多,种菇的多了,菇价就越低。潘新华在九江市场批发鲜菇,大家互相踩价,鲜菇当天不卖出去,就会烂掉,造成损失。潘新华想,如果能发明一种延长鲜菇保鲜期的东西,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认准的事,就要努力去做;失败了,再继续重来。潘新华一边种菇,一边啃书,一边做实验。他自学了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学,不懂就问。就这样,通过几年的几百个配方和上千次反复地试验,2001年,他终于研制出“活性保鲜液加工食用菌及山野菜工艺”,并申请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保鲜技术解决后,潘新华下决心投资办厂。但是,建个厂子最低要有50万元,全部家当投进去,还差了10多万元。让潘新华感动的是,患难之时,妻子毅然卖掉了手饰和家里值钱的东西,还从娘家借了3万元。当她把10万元交给潘新华时,轻轻地说了一句:“为了你的事业,我输得起。”这句话让潘新华刻骨铭心。

有了技术,出了产品,关键还要有市场,于是潘新华又当起了推销员。在上海,潘新华骑着自行车、三轮车跑市场。一次,他向一个客户介绍产品时,客户没好气地说:“走开!走开!别烦我!”潘新华忍气吞声,还是面带微笑地向他讲好话。第三次上门时,这个客户终于被潘新华的真诚所打动,当时就进了10箱货。

有情的回报

市场是有情的,有付出,就有回报。短短的几年时间,“仙客来”产品在北京、上海市等大城市落了户。到目前为止,“仙客来”已在国内外100多次展会上亮相,产品上了沃尔玛公司家乐福华联超市等2000多家大中型连锁超市的货架,被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国宴选用,并远销海外市场。

创业要有创新理念,更要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创新就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开发新产品。目前,潘新华在保鲜、即食、干品食用菌的基础上,开发了灵芝养生胶囊、鸡腿菇多糖等100多个品种,在17个国家注册了“仙客来”商标。公司先后完成了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21项,获国家专利4项,先后被授予“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潘新华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一个普通的农民在创业过程中,以他的勤奋和执着终于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给予的肯定和鼓励。

2003年在九江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仙客来公司落户九江沙城工业园,由“作坊式”小厂发展成为产能过万吨、产值过亿元的科技型民营企业。潘新华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能力再大,离开了组织都是渺小的!

科技交流

潘新华先生经常和国内食用菌专家交流和探讨科学技术。积极参加国内外的活动,促进世界各国食用菌技术的发展。学会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运用于公司的技术发展和产品的研发。

社会成就

为了带动农民致富,“仙客来”建立了“公司+基地+村镇+农户”的经营模式;为了调动菇农积极性,公司免费为菇农提供菌种;为了确保菇农的利益;公司对菇农采取“保底不封顶”的收购优价。通过多年来的发展,公司引领10万余户农民走上了种菇致富之路,带动农民年种植生产食用菌达40余万吨,年户增收4000余元,极大推动了江西省四川省、内蒙等省的10多个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社会共同富裕作出了贡献。

“仙客来”公司 以“培训技术、供应菌种、回收产品”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落村镇、共同带农户”创新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年种植生产食用菌,每年可消耗农业废弃物(作物秸秆、牲畜及鸟纲粪便等)60余万吨,食用菌收获后,剩下的培养基(废料)经加工处理后,作为绿色有机肥再施用到农田,建立了食用菌种植业的循环经济闭合链。

潘新华成才不忘报国,致富不忘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坚持“造福人民,回报社会”的高尚品德理念,为九江抗洪抢险、四川省抗震救灾、西南旱灾、玉树地震、捐资助学、抗冰救灾、扶贫济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捐款捐物达300多万元。他先后免费为3000余名农民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使众多弱者得到了资助,贫困者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潘新华在做强做优食用菌加工产业的同时,正着力发展“仙客来”系列产品旗舰店及仙客来专卖店,创办涵盖一、二、三产业的江西庐山食用菌文化博览园。公司将以“一厂、一店、一园”的新模式,形成突出主业、接一链二跨三的多元式发展新格局。融合旅游与文化的食用菌产业博览园即将崛起,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20亿元人民币,社会效益超10亿元人民币,纳税5000万元,新增带动3万余人本地就业。“仙客来”将以博览园的建设,扬江西省绿色生态优势,促食用菌产业发展,增农民就业人数,哺农业,惠农民,并使仙客来在全国扛菌业大旗、树行业典范,为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个人荣誉

先后当选江西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江西省工商联合会执委、九江市政协委员、柴桑区政协常委、九江县企业家协会秘书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江西省菌物学会副会长。

获得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食(药)用菌行业优秀科技人才、中国民营科技发展杰出贡献优秀企业家、江西省劳动模范、江西省十大创业先锋、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江西省农业科学教育人员突出贡献奖、九江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九江市突出贡献人才、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全国农产品经纪人十大创业模范等殊荣。

他创办成功创办了九江庐山真菌研究所和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2年公司商标荣获了“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他研发的“活性保鲜液加工食用菌及山野菜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江西省科技进步奖,并实现生产应用和产业化转化,累计新增产值3亿元、新增利税2500万元;其编著的《农家食药用菌栽培指南》被教育部选为全国高校教材。他坚持“公司+基地+农户”和“供应菌种、培训技术、回收产品”的经营模式,免费为5000余农民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带动江西省、安徽、山东省四川省等省10万农户种菇致富。此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九江抗洪抢险、四川抗震救灾及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先后捐款280余万元,为富民兴赣,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