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斗底

斗底

斗底在建筑学中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斗拱中承托拱、昂的方形木块下方的平直部分,类似于桌面,上方突出的部分则被称为斗耳。另一种则是指梁架结构的柱网平面,其形状类似于中空之斗的底部。

建筑术语

斗拱

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特殊构件,位于屋顶与屋身立面之间,是古代木构或仿木构建筑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之一。斗拱不仅是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着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地位。斗拱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周代末年,但在秦朝之前的文献中仅有零星记录。到了汉代,斗拱开始广泛应用于建筑中,除了支撑屋顶外,还能承载平座,具备多种结构功能。唐朝时期,斗拱的构件已经相当完备。斗拱主要由斗、升、拱、昂等构件组成,包括坐斗、棋、昂、翘、升、直翅亚目头、撑头木、宝瓶、麻叶云桁椀等。明朝之前,斗拱主要用于结构承重,同时也起到装饰作用。明后期,斗拱的承重作用减弱,更多地用于装饰。清朝时期,斗拱几乎仅作为装饰品存在于宫殿、庙宇等高等级建筑中。

柱网平面

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梁架结构的柱网平面被分为四种形式: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和金箱斗底槽。这些柱网的命名可能不够明确,容易引起混淆。实际上,柱网平面的深度取决于大梁的长度,宽度则由榑(檩)的长度决定。这些柱网的共同特点是斗底均为两架椽,即大梁的长度为四榑栿(五架梁)。单槽和双槽的柱网平面分别呈单面和双面水槽状,而分心斗底槽和金箱斗底槽则有不同的布局特征。副阶周匝指的是环绕殿身的廊庑,大多数柱网平面都有此设计,但寺庙的殿堂通常不设置副阶,而是采用实体墙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