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沟墓
围沟墓是于1959年在山西侯马市乔村被发现的陵墓。围沟墓是一类较特殊的墓葬形式,在一座、两座或多座墓葬的外围挖有壕沟,墓葬周围环围的壕沟除了有护陵、排水等实际用途外,也可以界定墓地的范围。
山西侯马市乔村围沟墓是侯马乔村墓地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特殊墓葬,在历次发掘中,乔村墓地共钻探发现围沟墓73座,并发掘了其中40座,在乔村围墓沟中发现有兽骨、石块、带钩、钱币、陶器、铁颈钳等遗物,。
乔村“墓地文化内涵中具有较显著的秦文化因素,围墓沟墓中随葬人数之多等现象是其他关东地区同期墓葬中十分稀少的珍贵材料”。对秦晋文化相互融合到秦汉时期文化统一这一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沿革
1959-199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侯马市乔村一带先后进行了18次发掘,发掘面积达8万平方米左右,共清理1038座墓葬,时代以战国至西汉为主,并出土有各类生产工具、生活工具、武器、装饰品等遗物8500余件。侯马乔村墓地是晋西南地区迄今已知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墓地,其发掘墓葬数量多,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对研究战国至两汉时期考古学文化,特别是对于研究晋文化晚期考古学文化内涵及其与秦文化的相互关系等重大课题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第一次发掘侯马乔村墓地时,就有发现围沟墓,发掘者认为这属于战国时期带有殉人的魏国墓葬。1969年第五次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通过对20余座围沟墓及10余座竖穴墓的清理,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该墓地考古学文化性质多元的特点,这在关东地区尚属首见。
结构与分类
在历年的发掘中,侯马乔村墓地共钻探发现围沟墓73座,并发掘出了其中40座,其中以1969年和1987年发掘数量最多,分别为15座和14座,且墓葬分布比较集中。发掘者将取得较完整资料的33座围沟墓,按围沟的闭合与否分为甲、乙两类。
甲类
甲类为围沟闭合的墓葬,共21座。围沟平面多呈长方形,不大规整,口大底小,底部较为平整,沟内填土未经夯打,大多为松软的黄褐色花土。每边沟的长度平均为11米左右,宽度在1米左右,深度约为1-1.5米。
根据主墓的数量不同分为A、B二型,A型为单主墓,共8座,均为竖穴墓,位于围沟内中部。B型为双主墓,共13座,其中11座根据主墓结构的不同分为二亚型,另2座因地下水位高,主墓未清理到底,形制不明,无法分亚型。Ba型主墓为竖穴墓,有10座。Bb型主墓为一竖穴一洞室,仅有1座。
乙类
乙类为围沟不闭合的墓葬,共12座。根据围沟的边数多少分为三型。A 型为有四边围沟,共5座。按主墓结构不同分为三亚型。Aa型,单主墓穴墓,有3座。Ab型为双主墓竖穴墓,1座。Ac型为四主墓(三穴一洞室)墓,1座。
B型是有三边围沟,共5座。按主墓单、双分为二亚型。Ba型为单主幕,4座,根据结构差异又分为s、d两个小亚型,Bas 型为单主墓竖穴墓有3座,Bad型为洞室墓有1座。Bb型为双主墓竖穴墓。
C型是有两边围沟,2座。根据主墓结构不同分为二亚型。Ca 型为单主墓竖穴墓1座。Cb 型为单主墓洞室墓,1座。
墓葬形式
侯马乔村墓地中,战国至秦朝的菜葬其形制主要有竖穴墓和洞室墓两种。在66座围沟墓主墓中,第二期有49座,第三期有17座。洞室共发现8座,其中第二期3座,第三期5座,其余皆为竖穴士坑墓。带警的主墓共9座,均为第三期,其中属于头的有6座。有二层台的主幕共18座,其中第二期有8座,第三期有10座。
头向(墓向)与葬式
在侯马市乔村发掘的40座围沟墓中,头向北的共有25座,全部为第二期。东西向的有 15 座,其中东向13座,西向2座,且5座为第二期,第三期的10座全部为东西向,同一围沟墓内的主墓头向一致。
乔村围沟墓的66座主墓中,除7座葬式不明外,仰身直肢葬有46座,下肢微曲4座,跪曲3座,坐曲2座,蹲曲3座,另有侧身蹲曲1座。其中第三期17座主墓中,有10座为屈肢葬,M3221的4座主墓全部为屈肢。
二、三期乔村围沟墓的对比
发掘者将侯马乔村墓地整体划分为九期,其中围沟墓存在于第二、三期。
年代与分期
侯马乔村墓地的发掘者运用类型学手段,根据对墓葬形制的划分,和对出土陶器、铜带钩及其他类型器物的分类、排序,在此基础上将整个墓地分为九期。其中围沟墓在第二期出现,延续至第三期。发掘报告中将各期的绝对年代定为:第二期约当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76-前286年),第三期约当战国晚期至秦代(约公元前286年一前 206年)。
侯马乔村墓地发掘有围沟墓40座,共有主墓66座,其中有2座或2座以上主墓的围沟墓共 21座。属于第二期的围沟墓有 30座,第三期则有10座,第二期在数量上比例约占四分之三。
方位布局
围沟墓在侯马乔村墓地的分布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格局。具体分两种情形,一种是集中理葬,自成一区,同普通墓区有明显的空间地带,主要集中在区西部和区西北部,I区有M421、M422、M423、M429、M430、M431、M432、M435、M436、M437、M438、M439、M441、M442、M447、M626区有M753、M754、M759、M760、M7196、M7197、M7198、M7202、M7203、M7205、M7207、M7208。且I区的围沟墓集中发掘于1969年,而Ⅶ区则集中发掘于1987年。另一种情况是分散于其他墓葬中,同其他墓仅用围沟隔离开,在各区均有发现,有M31、M3221、M448、W4238、M4300、M518、M569、M573、M5125、M765、M784、M7253。
第二期的围沟墓主要集中于Ⅶ区,位置相对集中,第三期则见于IV区第二期围沟墓群的东缘,和其他零散分布。除了在IV区,第二、三期的围沟墓相距较近之外,其余大多保持着相当的空间距离。墓地的分区是发掘者人为划定的,受到一定主观条件的限制,与当时埋葬的实际情况应当存在一定差距。
出土文物
乔村围沟墓中,除3座主墓因地下水未清理到底,共有19座主墓无随品或只出土有铜、铁带钩。关于当时认定这批围沟墓为秦人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土了典型的秦文化陶器。秦墓在春秋至战国早期还流行随葬鼎、、方壶、盘、等陶礼器,但战国中期以后,陶礼器在秦墓中所占的比例极低,日用陶器的类型也为之一变,基本组合为釜、折腹盆(或)、小口圆肩或广肩、大口鼓腹瓮、茧形壶、蒜头壶等。在侯马乔村墓地的发掘报告中将出土有秦式风格陶器的墓葬称为第二类陶器墓,器型主要包括釜,中、乙、闪类罐,以及蒜头壶等”将出土陶器的围沟墓进行统计,发现10座随陶器的主墓均属第三期,其中8座墓出土了第二类陶器中的丙类罐,M3221的4号主墓出土了乙类罐。M626南墓是陶器墓中较为特殊的一座,也是所发掘的围沟某中随品丰富的一座,随葬陶器组合为鼎、豆、壶、盘、匜、舟,不同于第二类陶器墓中的甲、乙、丙类罐,鼎、豆、壶、盘、匜的形制和组合带有晋文化特点。
殉人
乔村围沟墓中发现了大量的人骨。共有14座围沟墓的围沟中有附葬有人骨,人数为63例,人数为1-18个不等,其中有12座为第二期,2座为第三期。
附葬的人骨中,葬式不明有13例,个别附葬的人骨中有重叠的现象,另有35例骨不全,有的仅存牙齿,有的只发现头骨,有的骨架散乱。可以判断性别的人骨中,男26例,女20例,其余不明。附葬人骨多未发现葬具,M421围沟中18号人架有棺和腐朽棺木痕迹,M442的1号附葬人有扩存在。在人骨附近出土有铁颈钳、带钩、砾石块、铁器、兽骨等,M518围沟内1号人骨附近发现有“安邑二釿”布2枚。
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观念对墓葬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慕葬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死者生前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不同的埋葬方式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围沟墓作为一类较特殊的葬形式,最早发现于山西侯马市乔村。
侯马市乔村围沟墓在发现后,因其随葬有典型的秦文化陶器,发现有蜷曲特甚的秦式屈肢葬,而被认为属战国晚期秦国东进后的秦人墓葬,是两周时期中、小型围沟墓中发现时代最早、集中分布、数量最多、保存最好者。利用文化因素分析法,以数量统计为根据,重新梳理乔村围沟墓的属性跟国属问题,对于研究晋南地区晋文化的去向,秦晋文化的相互关系,和当时的社会制度变革有一定意义。
相关研究
由于乔村围沟墓出土了典型的秦式风格陶器,并发现有蜷曲特甚的秦式屈肢葬,尤其是围墓沟中众多的附葬人骨,亦能与秦国的盛行的“殉人”之风相联系,基于这些因素,此后的学者们基本持乔村围沟墓属于秦人墓的观点。发掘者也认同这一观点,但同时提出了问题,围沟墓“出现年代和文化特色十分清楚,过去认为是秦人受西北地区戎人文化的影响形成的一套葬制,但目前的秦人墓中未发现早于侯马者,更耐人寻味的是,围沟墓中的主墓又都是直肢葬,这或可解释为秦人中有一定地位身份者采用了以晋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地区的葬式,但缺乏说服力,又晋国很早就废除人殉,围墓沟中的殉人似乎是师承秦人大规模殉人之风。”发掘者也认为此矛盾暂时难以解释。
2004年,《侯马乔村墓地(1959~1996)》一书出版,全面系统介绍了侯马乔村墓地三十余年来的发掘情况,其中将取得较完整资料的33座围沟墓独立一章说明,使此后的研究工作得以在详实的资料基础上继续进行。但研读此书,发现一个问题,从书中来看,乔村墓地在时间上可分九期。其中第一、二期具有典型的晋文化因素,被认为是晋南属魏时的魏人墓葬,从第三期起,风格陡然一转,秦文化因素逐渐占据主流,第三、四期绝大多数属子秦人墓或带有秦文化特点的墓葬,而围沟墓的存续正处于乔村第二、三期,持乔村围沟墓属秦人墓的观点似乎与整个乔村墓地的分期存在矛盾。细分析后,虽然围墓沟在形态上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却呈现出秦、晋两种不同的文化面貌,共性的因素存在,但差异性却更为显著,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乔村围沟墓的文化属性问题。
相关事件
2024年1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称,近期该院联合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文物保护中心在该县二铺梁墓葬群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64座,首次大规模发现战国时期围沟墓。和林格尔县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赵强胜介绍,在二铺梁墓葬群中,此种围沟墓共20座,围沟13条。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陪葬器物推断,该墓葬群主体时期为战国时代晚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人员王泽鹏表示,根据碳14测年结果来看,该墓葬群的绝对年代在距今2300年至2200年。在内蒙古境内,此种战国时期的围沟墓尚属首次大规模发现。
考古工作人员认为,二铺梁墓葬群遗址的发掘表明,在战国时期该区域作为墓葬区,先民在埋葬(逝者)时就有相应的规划设计,无论是墓上的封土还是墓外的围沟,都为当时墓域的界定提供了帮助。
参考资料
图文:山西侯马发现战国、西汉墓葬群.新浪网.2024-01-25
内蒙古首次大规模发现战国时期围沟墓.百家号.20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