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士奇
蒋士奇(1885-1946),原籍杞县城内北老集街,自幼学习烹饪技艺,20岁时已在业界崭露头角。后来为了谋生,曾短暂服务于军阀孙殿英的小厨房,但由于对孙殿英的行为不满,最终选择离开并返回家乡。
人物经历
创办饭庄
1927年,蒋士奇在杞县城中山大街创立了大同饭庄,并亲自担任主厨。他在餐饮行业已有多年经验,精通多种汉族和满族菜品的烹调方法,擅长各种烹饪技巧。尽管如此,他仍然不断向同行请教,追求更高的技艺水平。在他的努力下,大同饭庄的菜品既融合了传统风味,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中,“炒肉丝”以其精细的刀工和鲜美的味道而闻名;他还擅长制作各类丸子以及清蒸鸡、广东肉等多种菜品。此外,他独创的红薯泥更是备受赞誉,具有色泽鲜艳、口感香甜等特点,被称为“三不粘”。
社会影响
蒋士奇的烹饪技艺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声誉。1934年,《河南政治月刊》的记者如英在品尝了他的红薯泥后,撰文称赞这一特色美食。此后,蒋士奇的红薯泥成为当地的一大招牌,吸引了众多食客。他的其他菜品也深受好评,如清蒸丸子、盐煎丸子、四喜丸子、生汆丸子、清蒸鸡、广东肉、氽十菜、氽三鲜、荷叶肉、干蒸莲子、冰糖烩莲子,八宝布袋鸡等。
政治活动
蒋士奇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厨师,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1931年春天,他与其他几位知名厨师共同成立了杞县饮食业公会,并领导了一场反对国民党政府征收筵席税的运动。由于他的坚持,这场运动引发了全县范围内的罢市,社会各界纷纷支持,最终迫使当局释放了被捕的蒋士奇。
师承与影响
蒋士奇一生没有子女,但他培养了许多弟子,将自己的烹饪技艺传授给了他们。这些学生包括胡诗俊、韩觉露、周凤春、杨秉仁等,他们在日后都成为了著名的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