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由于存在着劳动关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要受劳动法律的约束与规范。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者是指依据劳动法律和劳动合同,在用人单位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并获得报酬的自然人。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从用人单位领取劳动报酬和受劳动保护。用人单位是指通过国家有关机构认可的单位,主要包括:在中国境内依法核准登记的各种所有制性质、组织形式的企业;依法核准登记的个体经济组织;依法成立的事业单位;依法成立的国家机关;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等。
概念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依法所确立的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特征
1、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2、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劳动法》第十条;“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3、劳动法适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包括外资企业)。《劳动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认定
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实际问题
如何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
劳务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就劳务的提供与报酬的给付所达成的协议,遵循意思自治、合同自由和等价有偿的原则,雇主与雇员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劳动关系是由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工伤保险条例调整;劳务关系不受劳动法调整,应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的规定。
区分:
1、主体不同,劳动关系一方是符合劳动年龄并具有与履行劳动合同义务相适应能力的自然人,另一方是符合劳动法所规定条件的用人单位;而劳务关系不限于自然人与用人单位之间,还可以是单位之间,自然人之间,并且可能是两个主体以上。
2、关系不同,劳动关系中形成的是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指挥与被指挥的隶属关系;劳务关系是平等主体依据双方约定所形成的一种财产关系,不存在人身的隶属性。
3、关系的稳定性不同,劳动关系比较稳定,反映的是一种持续的生产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之间的结合关系;而劳务关系中多为一次性或临时性的工作,一般以完成特定工作为目的。
4、待遇不同。劳动关系中劳动者除了定期得到劳动报酬外还享有劳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各项待遇,如社会保险待遇等,而劳务关系一般只涉及劳动报酬问题,劳动报酬都是一次性或分期支付,而无社会保险等其他待遇。
大学专业
劳动关系专业是市场经济下的一个理论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专业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功能的专业。这一专业对于国家层面的劳动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层面的劳动关系的操作管理,都有着直接的作用。劳动关系专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在中国则是一个刚刚兴起的新兴学科。
在国内,开设劳动关系本科专业的只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5年开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开设)、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开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开设)、山东工商学院(2009年开设)、山东管理学院(2013年开设)、广东金融学院(2014年开设)、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开设)、北京物资学院(2014年开设)、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2014年开设)等10所高等院校。
有关报道
2022年6月消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站发布202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1年末全国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查并在有效期内的集体合同累计132万份,覆盖职工1.2亿人。经各级人力资 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批并在有效期内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的企业7.8万户,涉及职工1400余万人。
参考资料
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5-11-03
2021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