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希平

刘希平

刘希平(1873—1924),安徽六安县东南乡施家桥人。其父曾中举人。幼读私塾,颖悟过人。 1906年,求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弘文学院明治大学,获法学士。此间与朱俭之、朱蕴山等发起天足会,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宣传革命。1912年回国,刘希平受聘于安庆安徽江淮大学,矢志教育。1913年,协理组织安徽临时军政府,事败避居上海市,后任山东法政专门学校教师,安徽巡抚使顾问。《刘希平小传 》被收入解放前出版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教育先进传略》。

人物经历

1911年,刘学成回国,以“吾矢志教育,功名利禄非所愿”。拒绝任安徽省司法筹备处处长及高等检查厅厅长职务。与光明甫等创办安徽江淮大学,自任教授,校长让给光明甫。

1913年,安徽都督柏文蔚举兵讨袁,刘为之奔走呼号,事败避居上海,并倾囊接济青年学子。

1916年,安徽巡按使韩国钧,请刘出任政务厅长,不应,愿为顾问,献利国利民之策。继而受聘于芜湖省立五中,教授国文和修身课。

1920年,任五中校长,与共产党人高语罕,力革旧弊,倡导民主,创“财务公开、校务公开”原则,组织学生成立自治会,兴新学、励青年,抨击旧文化,传播新思想,率领学生,反帝反封建,成为社会改革的中坚。时人赞曰:“以一身维系全省社会运动中心者数载。"“大义当前,每忘趋避,则刀踞斧加诸身,亦不足撼摇其志"。而五中成为安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之先锋,培养曹渊、祖晨等优秀革命战士和蒋光慈吴组缃等优秀知识分子。同时,与高语罕等创办商业、工读、公立职业等学校。

1921—1923年,安徽发生“六二学潮”、废督裁军、反对二届省议会、驱逐省长李兆珍、痛打仔猪议员、反对倪嗣冲马联甲等斗争,刘和高主持筹划,直接指挥。1921年,安徽学生请愿遭到镇压,刘与光明甫等挺身而出,主持组织“安徽六·二惨案后援会”,与反动军阀斗争,迫使省教育经费从92万元增到150余万元。同年秋,安徽第二届省议会选举,贿赂盛行,政务厅长王淮琛筹召贿选会议,刘闻讯赶到王宅,拍案力争,王淮琛弃职而遁。刘一时名噪江准。深孚众望。

1923年,刘希平在反动军阀马联甲通辑下出走。次年春,赴南京筹建新民中学,自任校长,资金不足,典卖衣物。

1924年8月病逝,葬于芜湖山之巅。临终前告众人曰:“方寸乱矣。奈校事何!”刘是安徽省著名教育家。朱蕴山、高语罕光明甫、李克农、阿英等曾予以很高评价。

参考资料

理论网_芜湖中江书院:开放多元的新式书院.理论网.2023-12-25

芜湖中江书院:开放多元的新式书院.今日头条.2023-12-25

刘希平:秋风摇落故人稀.芜湖新闻网 数字报.2023-12-25

人文篇.六安市人民政府.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