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葡萄藻

葡萄藻

葡萄藻(Botryococcus braunii)属于红皮藻科葡萄藻属,是一种单细胞小团丛生的浮游植物。其外观因形似葡萄而得名,颜色多变,可为绿色、黄绿色、淡粉色或浅褐色。葡萄藻广泛分布于全球多个地区,。它们在湖泊、水库、池塘等生境中生活,大多数为浮游生活,少部分会附着在岩石或沙地上生长。葡萄藻的种养难度低,生长速度快,是水族爱好者中最著名的海藻之一。

形态特征

葡萄藻的藻体直立,圆柱形,高度可达14~17cm,基部具盘状根。主轴及顶部不明显,中实,宽度约1~1.5mm。主枝互生于主轴上,主枝及小枝上密被倒卵形囊,长1.5~5mm,宽1~2.5mm,中空,具小柄,柄长0.2~0.5mm,中实。切面观由许多近圆形的薄壁细胞组成髓部,外围2~3层较小的内皮层细胞,最外1~2层皮层细胞。膜质囊呈淡粉红色或浅褐色,制成的腊叶标本能较好的附着于纸上。细胞椭圆形、卵形或楔形,常两个或四个为一组,多数包被在不规则分支或分叶的、半透明的群体胶被的顶端。色素体一个,杯状或叶状,黄绿色,具有一个淀粉核。囊状部分内部构造为一层大而无色透明的薄壁细胞,切面观呈角圆的长方形,表面观则呈有角的圆或方形。外面有一层不完全覆盖的含有色素体的小细胞,扁压椭圆形或近方形。囊状体壁厚30~36μm。葡萄藻的细部结构图呈集落生长,细胞梨形,一般宽3-6μm,长6-12μm,含叶绿素a、b和α、β-胡萝卜素叶黄素等色素,有1个裸露的蛋白核,同化产物为淀粉和脂类。具明显细胞壁,细胞壁分内外两层,内层由粘性多糖构成纤维状,外层由三层薄层形成鞘。常为2个或4个细胞组成一组,各个胶质漏斗在中央互相联合,所有的细胞都或多或少地呈辐射状排列,细胞靠近周围紧密相挤,因此,整个群体呈现相当均匀的形状。群体大小可达50-100μm。B. braunii以似亲孢子营无性生殖,孢子的形成为纵分裂。细胞质内含有油质和细胞分泌物。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中国海南省日本加勒比海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等地。

生长环境

主要生活于湖泊、水库、池塘等生境。葡萄藻一般无固定栖息地,大多数为浮游生活,少部分会附着在岩石或沙地上生长。葡萄藻种养难度低,在温度合适的环境中,生长速度较快。

主要价值

葡萄藻可作为饲养珊瑚鱼的水族箱中净水绿化、美化环境、吸收三氧化氮的藻类,还可以作为食草鱼类的实物。但它大量繁殖时妨害鱼的生活,有害于鱼类养殖。葡萄藻贮存物质为淀粉和油滴。若在适宜环境下,其繁殖迅速,每年每平方公里可提探35吨石油烃类,有“油藻”之称。

葡萄藻(Botryococcus braunii)是一种世界性广泛分布的微藻,其含烃量高达细胞干重的80%以上,远高于其它微生物的产烃量,而且其产烃平均热值较高,1 kg葡萄烃完全燃烧能放出3.0-4.2×10 4 kJ热量,且B. braunii所产烃的组成和结构与石油极其相似,因此利用B. braunii生产石油替代品受到高度重视,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B. braunii作为可再生物质能源的重要材料,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 在减缓能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广泛而重要的意义。 目前已经有大量关于B. braunii生理生化和优化培养条件的研究报道, 但是仍不能对其进行大规模培养,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生长周期过长,因此,以后的重点除在高产藻株的筛选、培养基的优化、改进培养方法、发明多种新式光生物反应器外, 还应加快B. braunii生物工程研究的步伐, 将合成烃的有关酶类基因克隆至其他生长繁殖快速的微生物中进行表达产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