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锑银矿
辉锑银矿是一种矿物,是银和锑的硫化物,化学式为AgSbS2。最初在1824年在德国的弗莱贝格(Freiberg)地区发现,后来在许多地方发现了银矿。它通常发生在低温热液矿床,并形成可能显示栗色内部反射的黑色金属晶体。 Miargyrite的名字来自希腊的 meyon,“小”和argyros,“银”,因为它的银含量比大多数银硫化物要低。
化学组成
AgSbS。可有Cu代替Ag,As代替Sb。
晶系
单斜晶系。粒状、细长条状。最大粒度可达0.08×0.18mm。
反射率与双反射
白:31.8~36;470:38.7~31;546:37.8~30.3;589:35.1~27.9;650:32.1~26。具弱双反射。
反射色与反射多色性
灰白色带蓝绿色调,较暗,带绿(方铅矿);较白(深红银矿);较亮,淡蓝(银黝铜矿)。显多色性(灰白-蓝灰)。
反射多色性,其精确方位迄今仍未测定,因为得到良好晶体的代价很高,主要取决予切片的切割方向。在有些切片中,几乎见不到它,而在另一些切片中则比较清楚。在空气中,在辉锑银矿的三个主要参考方向中为:自色(用方铅矿对比,稍显绿灰色)\u003e亮灰白色\u003e自灰色;在油中,效应比较明显(大体像在脆硫锑铅矿中那样):带淡红奶油色调的白色(与深红银矿相比)\u003e带微淡蓝色调的浅白灰色\u003e由较亮的磨光划痕所产生的波纹绢丝状的灰色。(在这个位置的颜色与深红银矿最亮的颜色相同)。
在正交偏光镜下表现为强烈的非均质性,但颜色不很明显。在不定向切片中,未发现完全黑暗的精确位置,在对角线位置出现比较清楚的、但是变化的颜色效应;在油中,这种颜色效应大部分被内反射所掩盖。在(010)面上的消光显著地发生色散。
在空气中, “覆盆"红色的内反射,甚至在正交偏光下也难辨认出来。在油中,这些内反射是普遍的,但不如在深红银矿和硫锑锰银矿中这样多见。它们的颜色与红银矿物。即深红银矿和淡红银矿是相似的。
内反射
有,栗色略带黄色调。
均质性与非均质性
强非均质性(浅灰-蓝灰-淡棕)。A:3.09°±0.1°。
硬度
(①刻划;②压入;③抗磨)①2;②88~123;③≥深红银矿,\u003c脆银矿、方铅矿。
磨光性
易磨光。
浸蚀反应
硝酸(±)染棕;人机交互(±)薰污;圆锥角膜(+)染灰;HgCI2(+)染棕;氢氧化钾(+)晕色。
形态特征
常呈不规则粒状。
矿物组合与组构特征
常呈粒状集合体。双晶可见,偶有聚片双晶,可含闪锌矿的包体,呈黝铜矿和方铅矿中的包体。通常与深红银矿或其他银锑矿物构成连晶。交代砷黄铁矿、闪锌矿、银黝铜矿、黝铜矿、深红银矿、可被自然银、硫锑铜银矿、深红银矿交代。主要伴生矿物有黄铜矿、车轮矿、辉银矿、脆银矿、斜方铁矿、斜方砷矿。
成因、产状
常产于低温热液矿床中,例如夕卡岩型锌铜矿床、锡石硫化物矿床、铅锌矿床中。在夕卡岩型矿床中的分布相对广泛,均属光片中见到,含量少。共生矿物有黄铜矿、铁闪锌矿、黝锡矿、银黝铜矿、脆银矿等。
鉴定特征
以灰白带蓝的反射色和具有栗色的内反射为特征,可与脆银矿、硫铜银矿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