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沈从文与京派文人的魅力

沈从文与京派文人的魅力

《沈从文与京派文人的魅力》是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生滨。

图书信息

作 者:李生滨 著 丛 书 名:出 版 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7037309 出版时间:2008-03-01 版 次:1 页 数:450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u003e 文学 \u003e 文学评论与研究

内容简介

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李生滨先生十余年批评研读“京派”文学和“京派”文人,体贴入微地赞叹说:“冲淡平和不掩人性的光芒,拘谨狭小不伤做人的本分。”

在这《沈从文与京派文人的魅力》里,你会找到许多性情美好的人,他(她)们经历过曲折,但他(她)们的人生收获却五彩斑斓。《沈从文与京派文人的魅力》以翔实的资料和大量珍贵的照片向读者展示了全新的“京派”文人及“京派”文人的艺术魅力。

“知识同权力,我愿意选择知识……”这不仅是沈从文的人生信条,也可以说是所有“京派”文人的追求。

“京派”文人最隐蔽却最应该厘清的一个特征,虽然都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凝聚,但“京派”文人圈子具有更强烈的超功利的文化自觉,表现为艺术独立和纯文学的批评立场。

“京派”文人与作家,最后留存星云内核的,是一些温和保守的自由主义或倾向自由主义民主立场的现代知识分子。

“京派”文人与批评家所肯定、欣赏和提携的作家、学生、诗人,大多具有古典倾向和乡土特色,但因为追求文学的独立和纯粹,又深深地浸染着现代主义的艺术色彩。

也就是说,他们在最大限度地认同西方现代人文精神的同时,却又深情地怀恋并探究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古典的文化长廊里发掘具有现代价值的审美资源和人文精神。他们的成就和丰富,也源于此;他们永远的魅力和意义,也源于此。

·查看全部\u003e\u003e

作者简介

李生滨,1966年9月生,青海湟水人,祖籍天津市。本科、硕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郭沫若研究会、鲁迅研究会、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黄河文学》特约批评理事。

先后求学于古城西安市、上海复旦,游学于山东省四川省河南省,访学于北京、英国,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近现代文学方向博士后。

近年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有专著《雕虫问学集》行世。正在承担完成国家、省级、学校重点和学校教改科研项目各一项。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和乡土文学的批评研究,崇尚审美批评的“性情说”。

·查看全部\u003e\u003e

目录

开篇:沈从文不是“京派”文人

第一章 人文主义思潮和“京派”文人圈子

第一节 新文学流变和人文主义思潮

第二节 北平的寂寞和“京派”的重组

第三节“京派”文人圈子和京派作家的审美追求

第二章 从周作人杨振声废名——性情特别的文人和现代作家

第一节 难以评说的周作人

第二节“京派”元老杨振声

第三节 诗意吟唱的乡土作家废名

第三章“乡下人”的现代传奇——沈从文的人生追求和文学理想

第一节 湘西少年独自上北京

第二节 沈从文文学创作的黄金岁月

第三节 时代变迁的动荡与宁静

第四节 乡土特色和审美追求

第五节 见弃时代的幸与不幸

第四章 映日荷花别样红:凌叔华林徽因

第一节 明秀出众的闺秀派作家凌叔华

第二节 建筑美学家的才情文字

第三节 青乌不传云外信:惊鸿一瞥林徽因

第五章 萧乾和《大公报·文艺副刊》

第一节 未带地图的人生采访者:萧乾

第二节“京派”兴盛时期的后起之秀

——《大公报》“文艺奖金”和“汉园三杰”

第三节 建国后萧乾的命运及其文化活动

第六章“京派”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多面手:李健吾

第一节 生平及其文学创作活动

第二节 心灵探险的审美批评家

第三节 从舞台到书斋的人生姿态

第七章“京派”文学的理论家和批评家(上)

——“京派”文学的理论旗手朱光潜

第一节 回望朱光潜

第二节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和批评主张

第八章“京派”文学的理论家和批评家(下)

——“京派”理论批评的双子座

第一节 象征主义诗学批评家梁宗岱

第二节 才情汪洋的文学批评家李长之

第九章 永远的“京派”。永远的汪曾祺

——20世纪最后一个文人作家

第一节 新时期文坛的第一缕清风

第二节 文人情怀和他的散文

第三节 汪曾祺小说的和谐美

附录

一 附录按语

二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

参考文献

后记

·收起全部\u003c\u003c

前言

故乡湟水岸边的鲁萨尔小镇有一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在深冬腊月零下二十几度的高原荒寒中,几十位僧人就在寺内某个封闭湿冷的庙宇里创作巨幅酥油花。酥油极易融化,僧人们必须将手一边浸泡在冰水里一边用秘不外传的精湛技艺捏制,历时两个多月只为正月十五晚上酥油花展览圣光一现的华美,哪怕等待他们的可能是此后一生身体的疮痛乃至残疾。我想只有对艺术和宗教的无上虔诚和纯粹的信仰才能使他们如此专注如此忘我,而我心目中的伟大作品也将是这样一类将生命、心灵和信仰彻底融化在自己创作中的艺术品,无论这一作品是具体艺术形态或是生命个体本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