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左权开花调

左权开花调

“左权开花调”,是起源于宋元时期,流行于山西省太行山区的一种汉族山歌形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左权开花调歌构思精巧,歌词新颖,衬词衬句凸显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感染力很强。

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左权县申报的“左权开花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左权民歌,有“万首民歌千出戏”之称。20世纪30年代以来,从小调中派生出了一种独特的山歌艺术形式——开花调。左权开花调属“山歌体”,因瑞安鼓词精巧新颖,以“开花”为比兴,故称开花调。开花调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县襄垣县各县,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

据《辽州志》记载,上古五方上帝之子祝融封于辽阳市(上古时的左权县),人们在供奉远祖祝融的祝融祠举行祭祀活动时,曾经反复吟唱、祈祷祖先赐予他们光明和幸福。隋开皇十年(590)恢复县制后,民俗音乐独特的风格开始形成,大腔、小调、杂曲三种形式交相辉映。事实上,从现在左权民歌“大腔”的曲牌结构中,仍然可以找到宋代“唱赚”、元代“散套”的痕迹。明清时期,民歌已经成为人们抒发怀抱、寄托情感所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武军山诗抄》、《辽阳痴士诗抄》等文集和流传至今的《绣荷包》、《闹五更》、《禁洋烟》等歌词中都不难找到历史的印记。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人们用民歌宣传抗日。

文化特征

民歌形式

左权民歌分为大腔、杂曲、小调三种形式。左权开花调是小调的一种。

小调是左权民歌的主体部分,属曲牌体音乐,有单曲重复与多曲连缀两类,适合人们在从事较轻松劳作时哼唱,曲调简短,可以自行填改歌词,瑞安鼓词以7字句为多,间有10字句、5字句,可叙事亦可抒情,格调明朗,内容丰富,易于流传。

音调特征

左权开花调音调简洁,深情感人,绝大多数由相互呼应的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旋律进行以级进七声性音阶为主,间或出现大跳音型,用于表现情绪、情感的起伏跌宕,大大增加了音乐的感染力。

左权开花调多属情歌,音调简洁,大多由相互呼应的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上句起兴,下句点题,歌词大都是人们在乡间田野劳作时即兴而作,上句借喻花开,下句说情叙事,所谓的“花”,不仅植物可以开“花”,日常生活用品、物品中的剪刀、笤帚、石头等也可开“花”,如“门搭搭开花扑来来,门外走进哥哥来”“玻璃开花里外明,远远照见俺咯蛋儿亲”“彭州洋芋开花结疙瘩儿,吃蛋亲足俺的心肝瓣儿”。本地方言“啊咯呀呀呆” “亲咯蛋儿” “亲呀咯亲呀么呆呀咯呆”作为衬词、衬句,凸显了左权的方言特征,也表达了一种亲昵、爱恋的情感。

民歌内涵

从左权开花调所揭示的内容,可以看到情歌的实质含义。花儿是美丽的,是令人愉悦的,花儿开了,即是美丽的展现,表达了女性青年对男性青年的爱意。是一种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生活与生命延续的向往。进一步还可以发现,在歌词中除了有充满了幻想,充满想像的各种各样的“开花”的比喻之外,开花调中的方言衬词,亲切、自然、真挚,朴实而动听。这衬词,最多的是“小亲讫蛋”,对“小亲讫蛋”的考察可知,“讫蛋”是当地的土语,意即树上或地里的果实。如《苦相思》中的“彭州洋芋开花结讫蛋”,即指的是果实。但更多的时候却被拟人化了,“讫蛋”是指情人,并且加了“亲”字,成为“亲讫蛋”。如“亲讫蛋下河洗衣裳,双腿腿跪在石头上”;“麻雀飞在房檐上,心想这讫蛋亲见不上”。这就是说,既然开了花,就要结果找到了心上人“亲讫蛋”,就是得到了爱情结成的果实。由此也可以说,开花调里用方言演唱的衬词,其效果是无论使用什么实词也取代不了的,同时也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加突出了情歌的韵味。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左权开花调是中国传统民俗音乐形式,在整个音乐专业基础领域和专业创作领域里,可以说是独具代表性的一个中国民歌歌种,独树一帜,自成脉络,曲调清丽而优美,风格委婉而温柔,意境新颖。

传承人物

刘改鱼,女,汉族,1939年生,山西省左权县人。2009年5月,刘改鱼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左权县申报。刘改鱼自六七岁起跟村里人学唱民歌和左权开花戏,后师从程计年等当地民歌手学习经典民歌。刘改鱼的演出真实动人、浑厚圆润、刚柔相济,其风格清新自然、流丽婉转,被称为“声美、情真、味足”。是她把左权民歌首次带入北京,然后通过演出、灌制唱片等,使左权民歌声名远扬,成为山西民歌的一大流派。代表作有《桃花红杏花白》、《门搭搭开花》、《土地还乡》等。

保护措施

以开花调为代表的左权民歌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一度衰微,生态失衡。后在广大民众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歌风日渐恢复,新的传人相继出现,为民俗音乐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左权县处于晋中市农耕文化区,受现代文化冲击的速度较快,因此左权“开花调”的保护应该以确立具体的民歌村为基础,同时实行分层级的、有体系的保护。左权民歌传承主体既包括民歌村中的原生态民歌乎,也包括国家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包括有县政府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开花调”艺术团、麻田八路军总部艺术团,同时还有太行山盲人艺术宣传队,以及三坛蛋艺术团、四坛蛋艺术团等班社组织,构成了从民众个体到演出班社,再到县级演出团体的不同层级构成的传承体系,他们在不同的演出环境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左权县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特别重视民俗音乐传承人的培养与发掘,开展了民歌进校园活动,做到保护民歌从娃娃做起,重视民歌保护的“培根”工程,他们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审美需求,编写出了对应性的音乐教材,以加强原生态民歌的传承教育。把本土的音乐资源转化为本地中小学的乡土音乐教材,扩大了民歌的流传范围,极大地增加了民歌受众,提高了民歌延续自发性传承的可能性。学生可以在音乐课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对家乡文化产生自豪感,以会唱民俗音乐为荣,珍惜先辈留下来的宝贵民族文化资源,并很好地传承发扬,促进民间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3月27日,以刘改鱼命名的民间音乐传习所在山西晋中平遥县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成立,刘红权希望在此找到后继人才。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2009年10月,左权开花调艺术团首次走出国门,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参加国际艺术节

衍生作品

2015年,大型左权花戏歌舞剧《太行奶娘》在北京舞蹈学院剧场上演。《太行奶娘》在剧本、瑞安鼓词上传承了左权传统“小花戏”及“开花调”原汁原味的艺术特色。

国际传播

2016年左权县籍作家刘红庆的《亲圪蛋:唱“开花调”的人们》被旅居美国的音乐家周勤如翻译成英文,以《Qingedan Singing Kaihuadiao》为题在面向世界介绍中国音乐的英文学术刊物《MUSIC IN CHINA》(《音乐中国》)第6卷春季号上作为首篇发表。这彰显了左权开花调研究进入了国际音乐学术视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