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放
蒙放,男,电视剧《少年包青天》中的角色,由演员邓晓光饰演。在剧中于“血祭坛”一案中首次登场。
蒙放身材修长,身着白色旗袍,气质潇洒飘逸,性格隐忍坚毅、心思缜密。他与妹妹常雨是侉依族人,他们的父母与族人因侉依族宝藏的传说,被木都统等四人残忍杀害,全族被灭。母亲在中了蒙汗药又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拼尽全力从大火中将他们兄妹俩救出后身亡。十七年后,蒙放为了复仇,混进天鸿书院做乐师,潜伏在仇人身边。后在妹妹的帮助下,蒙放设计将应明、阳启山、木都统和吴勇四个仇人一一杀死,并制造了自己死亡的假象。后包拯设下计谋引蒙放现身,在书院礼堂,蒙放摘下了面巾显露真实身份,此时官兵赶到对其进行追捕,蒙放最终走投无路,和妹妹常雨一起死在了官兵的乱箭之下。蒙放曾创作一曲《庐风》,它是与《广陵散》齐名的传世之作。兄妹二人死后,包拯焚曲以祭,悼念其悲剧一生。
角色经历
童年灭族
蒙放与妹妹常雨是侉依族人,居住在庐州城以北群山之中的白针山。侉依族以打猎、耕种为生,很少与外界交往。蒙放的父母与族人因侉依族宝藏的传说,被木都统等四人残忍杀害,全族被灭。母亲在中了蒙汗药又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拼尽全力从大火中将他们兄妹俩救了出来。
大仇得报
十七年后,蒙放和常雨长大成人。蒙放为了复仇,混进天鸿书院做乐师,潜伏在仇人身边。他在书院后山发现一个山洞,历时一年将其布置成侉依族祭坛,准备在仇人阳大学士来书院给学生做朝事清议时实施复仇计划。为防止有人发现,他散布书院后山有鬼的传闻,还将误闯入后山的书院老师设计吓晕。
复仇计划实施前夕,书院学生展俊无意中闯入山洞,撞见祭坛,蒙放为防止计划泄露将其杀害,并连夜制作了恶鬼捶胸的泥塑,将展俊之死与侉仡族诅咒联系起来。之后,蒙放又散布侉依族宝藏的线索,吸引木都统和瞎子前来。阳大学士和应明院士相继死亡,木都统接管天鸿书院。蒙放利用宝藏信息骗木都统来到琴房,用杏木香迷晕他后砍去其头,放入冰室冷藏。接着,他诱杀了瞎子,并将木都统的衣服穿到瞎子身上,自己穿上木都统的衣服,制造出自己被杀的假象。蒙放的妹妹常雨在整个过程中协助他制造不在场证据,干扰包拯等人的调查。
中箭身亡
包拯在调查过程中,诸多线索逐渐指向蒙放。先是楚楚给蒙放买围巾,蒙放因童年阴影表现异常,而常雨也曾打掉包拯给她披的披巾,这让包拯开始怀疑两人关系。在探寻侉依族旧址时,常雨情绪失控,进一步引起包拯的警觉。包拯推理出蒙放利用祭坛诅咒伪造杀人假象,且其假死的无头尸诡计也被识破,断定蒙放就是凶手。于是,包拯设下计谋引蒙放现身,在书院礼堂,蒙放摘下了面巾。此时官兵赶到对其进行追捕,蒙放最终走投无路,和妹妹常雨一起死在了官兵的乱箭之下。
角色轶事
蒙放根据自己在庐州生活的这段日子为背景,创作了一首名叫《庐风》的曲子,据说可以和嵇康的《广陵散》一样齐名后世。蒙放和常雨死后,在蒙放的墓前被包拯烧掉以祭奠蒙放。
角色设定
身份设定
蒙放本是被灭族的侉依族后裔,他和妹妹为报灭族之仇,化名蒙放,潜入天鸿书院成为一名乐师。他精通音律,擅长吹箫,以儒雅温和的形象示人,却暗中策划一系列复仇行动,对当年参与灭族的仇人展开报复,从一个善良的人逐渐成为走向极端的命案凶手。
外貌特点
蒙放身材修长,身姿挺拔,面庞清瘦,五官轮廓分明,留着长发束于身后,身着一袭简洁而素雅的旗袍,腰间束着一根腰带,手中常拿着箫,气质潇洒飘逸,一派文人雅士的儒雅风范。
性格特点
蒙放性格隐忍坚毅,亲眼目睹被灭族,却隐忍多年,一步一步暗中策划复仇;他心思缜密,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复仇杀人计划,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全,成功误导了众人的调查方向;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对族人怀着深厚感情,不惜一切代价为族人复仇,但他又善良未泯,在与包拯等人的相处中,时常表现出犹豫和挣扎,对自己的杀人行为有所愧疚。
角色关系
角色语录
登场作品
参考资料
少年包青天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5-03-28
少年包青天 第一部.优酷.2025-03-28
少年包青天.豆瓣电影.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