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农历每年的三月初三,又称上巳节、歌婆节或歌仙节,是壮族祭祀祖先、倚歌择配,具有壮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壮族三月三是壮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经过日积月累而慢慢形成的一种具有壮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以武鸣区的城厢镇、两江镇等乡镇为核心区域,覆盖到武鸣周边如隆安县、上林县、宾阳县、马山县等县,辐射到全广西壮族自治区乃至广东省、云南省、贵州省等省份的壮族聚居地区。壮族三月三主要流传在武鸣区东部罗波镇、陆斡镇、马头镇以及武鸣区西部的锣圩镇、灵马镇。
2008年11月10日,由武鸣区文化馆申报的“三月三”歌圩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100。 2014年1月13日,壮族三月三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广西的法定假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申报的三月三(壮族三月三)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12。
节日活动有很多,祭祖,三月三歌圩,制作五色糯米饭,抢花炮,绣球科传情,打扁担,打铜鼓,碰彩蛋,聚餐,唱戏等等。上巳节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是以唱歌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祭祖的节日。“三月三”在传承发展中的困境:语言障碍导致文化交流受限、宣传渠道单一、经典代表作品稀缺、黎族民俗文化传承人青黄不接、文化价值深度挖掘不够、产业链条不完整。
历史沿革
节日起源
“三月三”是一个多民族共有共享的节日,这一民族节庆盛事有着深厚的文化意涵,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上巳节。
上巳节,又称修日,即夏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这一时节,万物复苏、生命萌动、百草竞发,对于古老的农耕社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中华先民在三月上巳日进行祭祀、祝祷活动,认为可祛邪避灾。汉代将上巳节定为节日,中原地区从官家至民间,在此期间皆举行“祓禊”仪式以驱邪祈福,去除陈旧污秽。
“三月三”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是以唱歌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祭祖的节日,因此又叫上巳节、歌婆节或歌仙节。三月三也是壮族最古老的情人节,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赶坡歌、抛绣球。
节日变迁
中国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上巳节,生轩辕”的谣谚,“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同时,“三月三”也是真武大帝的诞辰。真武大帝在民间享有普遍奉祀,于是上巳节逐渐与“三月三”合流。魏晋后,出现“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晋书·礼志下》)的情形,实现了从“上巳”到“三月三”的流转。
至唐代,“三月三”已成为重要节日,宫廷和民间皆十分重视。宋朝已降,风气开放的“三月三”上巳风俗逐渐不被接纳,加之“三月三”与清明节、寒食节的时间节点相近而走向融合,上巳节俗在中原地区日渐式微。
与中原地区上巳节俗日渐式微不同的是,南方少数民族由于地处边远,上巳节的许多文化风俗与活动事项得以保存、延续,上巳“三月三”由是发展成为南方众多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布依族、侗族、黎族、仡佬族、瑶族、畲族、仫佬族等最具代表性,产生了“壮族三月三”“畲族三月三”“黎族三月三”“布依族三月三”“报京三月三”等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1980年起,武鸣区定“三月三”为歌节。2003年开始,为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打造壮民族文化品牌,该县将“歌节”复名为“歌圩”。每年“三月三”期间,武鸣区在推出富有壮乡特色的活动项目的同时,将经贸活动融入歌圩整体活动中,成为武鸣县人民的另一个“春节”。
2014年起,“壮族三月三”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区的“壮族三月三”名列其中。
2018年3月,柳北区两位壮族青年代表与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4名留学生,共同开启了2018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最炫柳北民族风·一带一路花盛开’”主题活动。
2008年11月10日,由武鸣区文化馆申报的“三月三”歌圩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100。 2014年1月13日,壮族三月三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广西的法定假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申报的三月三(壮族三月三)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12。
节日活动
祭祖
上巳节是壮族祭祖的日子。这一天壮族人家都要带着准备好的祭品,如肉食、糕点、香烛和纸幡到祖先坟上祭祖。摆好供品,行祭拜之礼。按照壮族的传统风俗,为祖先准备的供品都要在现场吃掉,不能带回家。这样,壮家人吃完祭祖的供品后,便开展歌圩的对歌活动。壮家人将歌圩场所称做歌圩,意思是在野外唱歌。
三月三歌圩
三月三歌圩是壮族人民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每到这一天,壮家男女在山坡、草坪、晒场,互唱山歌对答,对歌的内容很广泛,参加对歌的人老中青都有但最为活跃的是青年男女的情歌对唱。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密蒙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所以,上巳节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铜鼓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东兰县、天峨县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上巳节”和春节,都安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大化镇等地瑶族群众过这个节,南丹县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碰彩蛋
在节庆期间,鸡蛋煮熟之后上色,其中大部分以红色为主,因为红色代表着红红火火的好兆头。小孩们会将彩蛋挂在身上,在外出游玩时,碰见相同挂彩蛋的伙伴,便可以玩起“撞彩蛋”的游戏,将两只鸡蛋对碰,没有裂痕的一方则为胜者,在民间,成功撞破彩蛋的人寓意着撞到好彩头。一些地方在进行对山歌时,青年男女还会用撞彩蛋的方式交友,如果对对方有意思,则可提出向对方撞彩蛋,撞破了即同意交友。
文化影响
壮族三月三不仅仅是一个庆祝的节日,也是一个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壮族的男女老少会身着盛装,欢聚一堂,举行各种独特的民俗活动,如唱山歌、抛绣球、舞龙舞狮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才艺和智慧,也传递了壮族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传承和弘扬壮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到了现代社会,壮族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政府和民间组织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展览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这个节日中来。同时,人们也会在这一天回到家乡,与亲朋好友团聚,共同庆祝这个特殊的时刻。
从上巳节到“三月三”,一系列传统节庆活动、文化习俗能够在我国南方诸多民族中传承并延续至今,与中原地区和南方各民族自古以来频繁的交流往来密切相关。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的“三月三”是融合中原上巳节习俗与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以及诗歌、祭典、稻耕等多种文化于一体而形成的传统节日。如今,在多种力量的推动下,“壮族三月三”这一传统文化被赋予更多的现代意涵,同其他民族的“三月三”一样,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增进认同的文化符号。“黎族上巳节”“畲族三月三”等同样如此,其中,祭祖祈福等习俗与中原上巳节祖先崇拜同宗同源,而在传承过程中,节日内涵不断丰富升级,以真实而质朴的方式表达人们的美好期盼。
无论是古代中原的上巳节,还是今日活态传承的各民族“三月三”,无论是汉族的水滨宴饮、郊外踏青,还是少数民族的歌舞海洋、情定当下,其内在机理是一致的,都表达出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望、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跨越2000余年的传承发展,如今的“上巳节”,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它早已不像魏晋时期那样为贵族或文人雅士专属,而是走向田间地头,走入村村寨寨,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感诉求密切相连,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及时代精神相碰撞、相融合,实现多种元素的互动、互联和互通,生动体现了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彰显出中华文明的多彩魅力。
传承保护
传承困境
“三月三”在传承发展中的困境:语言障碍导致文化交流受限、宣传渠道单一、经典代表作品稀缺、黎族民俗文化传承人青黄不接、文化价值深度挖掘不够、产业链条不完整。
(一)存在语言障碍,文化交流受限,语言是文化交流传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海南黎族文化交流与传播受到语言的限制。
(二)宣传渠道单一,代表作品稀缺,家喻户晓的明星作品很少,缺乏类似《刘三姐》《鸿雁》的知名经典作品。而且一些特色歌曲和舞蹈只有在海南省某些景区才能欣赏到,对外宣传渠道单一,容易造成黎族艺术作品在互联网时代遗世独立。
(三)黎族民俗文化传承人青黄不接,民族文化瑰宝的传承却面临诸多困境。多种外界因素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大,海南黎族村寨的年轻一代开始接触外部世界和多元文化,已不再热衷于学习黎族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比如黎锦、黎族歌谣等都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青黄不接等尴尬局面,进而使凝结着黎族人民智慧的非遗面临“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尴尬局面。
(四)文化价值深度挖掘不够,产业链条不完整,民俗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不够。本土特色不突出,文化价值挖掘深度不够。在面对外来文化强势输入的同时,本地文化市场竞争动力仍然不足。一些文化遗产地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自驾游路线中也存在交通标识不清、停车场短缺、公共洗手间量少等问题。深度挖掘民俗文化价值,提高文化产品品位,避免民族文化资源被过分商业化,充分发挥“上巳节”文化旅游资源的教育功能,应当受到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的重视。
保护措施
(一)政府主导,引导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文化建设,提升民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享共建、百姓受益”的文化振兴新格局。
(二)内培外引,加大传承人才培养力度,要充分尊重黎族百姓的意愿并动员其加入到民俗文化保护中来,形成由黎族全民传承乃至海南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保护的新局面。
第一,将黎族传统文化成系统地纳入学校教育中。
第二,要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从过去的求数量转变为重质量。
第三,要大力引进民俗研究、艺术设计、文化产业管理、品牌开发、文创设计等专业人才,助力黎族“上巳节”文化名片的开发与传播。
(三)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品牌文化核心竞争力,打造差异化的文化品牌,从而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共享型公共民俗资源。
相关传说
农历“上巳节”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三月初三在我国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一、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
刘三姐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于是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市,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后来,刘三姐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二、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上巳节”歌圩。
三、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小伙子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结果通过唱歌比赛,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男性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
据记载,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较快,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至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清代韦丰华撰《廖江竹枝词》里记载:“春风酿暖雨初过,青满平畴绿满坡,试向黄林林外望,三三佳日好花多。胙颁真武喜分将,食罢青精糯米香,忽漫歌声风外起,家家儿女靓新妆。”
壮族世居祖国岭南,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除了歌圩文化外,勤劳智慧、质朴坚韧、忠诚勇敢、重礼尚德、开放包容的壮族人,创造了以稻作文化为基础的花山文化、铜鼓文化、大石铲文化、纺织文化、干栏文化等许多闪烁着人类智慧之光的文化成就,不仅推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也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舞台上,“壮族三月三”亮点纷呈,脱颖而出,已成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标杆。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灵魂的最好营养,它应该像“壮族三月三”这般生动地存在于大街小巷、千家万户、民众心里。
参考资料
放假通知:连休4天!连休5天!网友:你…你们….微信公众平台.2025-04-03
民族风俗|壮族三月三.微信公众平台.2024-02-28
三月三(壮族三月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1-29
大学生宿舍对山歌?今年“三月三”,村里就靠你们了…….共青团中央.2024-01-29
农历三月三,据说是节日最多的一天?.河南卫视.2024-01-29
火热广西冷知识⑥|瞒不住了,广西真的超有“钱”!.广西新闻网.2024-01-29
浓情三月三,悠悠壮乡情.微信公众平台.2025-04-03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桂政发〔2008〕46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5-04-03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4-01-29
传统三月三,反邪唱平安!广西反邪邀您对山歌领百元话费→.微信公众平台.2025-04-03
广西设“三月三”公众假日传承壮族文化.中国新闻网.2024-01-29
“壮族三月三”:挖掘传统精华 创新演绎形式.广西新闻网.2024-01-29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民网.2024-01-29
乡村振兴战略下黎族婚俗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以黎族“三月三”为例.www.whcyzzs.cn.2024-02-28
“三月三”:多民族共享的节日.www.mzb.com.cn.2024-02-28
广西壮族“三月三”,你了解多少呢?.微信公众平台.2024-02-28
壮美广西 | 三月三歌圩节.微信公众平台.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