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又称抗细胞抗体(anti-cellularantibody),其传统定义是针对细胞核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但广义上是针对细胞内所有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抗核抗体测试主要目的是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对细胞核不同成分有反应性的抗体,因此称之为抗核抗体。抗核抗体的靶抗原可存在于细胞核、细胞质细胞骨架细胞分裂结构等部位。

1948年,Hargraves等人发现狼疮细胞(lupus erythematosus cell,LE细胞),该发现奠定了抗核抗体研究的基础。1957年,Holborow等人证明在LE细胞现象中起重要作用的LE细胞因子对组织细胞核有亲和力,并首先以组织切片为抗原底物,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ssay,IFA)检测抗核抗体。1959年,人们发现SLE患者的血清中含有抗体,这些抗体与细胞核的盐水提取物沉淀在一起,称为可提取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

抗核抗体检测是当前广泛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一种筛选检测方法。由于抗核抗体从广义上来说是一组各有不同临床意义的自身抗体,因此又可以称为抗核抗体谱。根据细胞内靶抗原物理化学特性与分布部位,抗核抗体谱通常可以分为六大类:抗脱氧核糖核酸抗体,抗非组蛋白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核仁抗体,抗DNA组蛋白复合物抗体以及抗其他细胞成分抗体,每类中根据所含物质的抗原性质的不同又分为若干亚类。

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检查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筛选试验。抗核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5%~100%)、类风湿性关节炎(RA,10%~2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80%~100%)、干燥综合征(SjS,10%~40%)、全身性硬皮病(85%~90%)、狼疮性肝炎(95%~10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95%~100%)等,但经皮质激素治疗后,阳性率可降低。抗核抗体在类风湿患者中约有20%~50%IgG型ANA呈阳性,小儿类风湿ANA的阳性率约19%~35%,伴发虹膜睫状体炎者阳性率高(50%~90%),故ANA阳性预示类风湿有发生慢性睫状体炎的可能。已发现75%类风湿患者有多形核免疫细胞的特异性ANA或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可使白细胞核受到破坏。

一种自身免疫病可检测出多种自身抗体,检出一种抗核抗体又可涉及多种相关的自身免疫病,因此临床医师往往需要参考多项免疫指标,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正常值范围

阴性或\u003c320。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