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液
胰液(pancreatic fluid)是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及小导管细胞分泌的液体,是胰腺的外分泌物。胰液是无色无味的碱性液体,pH值为7.8-8.4,渗透压与血浆相等,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2L。胰液的成分除了水外还包括无机物,如Na+、H+、HCO3-、Cl-等;有机物主要是各种消化酶。由于胰液中含有消化酶的种类最多,所以胰液是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
胰液中的碳酸氢盐由胰腺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主要生理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胰液中的消化酶由胰腺腺泡细胞分泌,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和蛋白水解酶。胰淀粉酶的生理作用是水解淀粉、糖原及其他碳水化合物为糊精、麦芽糖、麦芽寡糖。胰脂肪酶的生理作用是分解脂肪为脂肪酸、甘油单酯及甘油。蛋白水解酶主要有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羧基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都能分解蛋白质为䏡和胨,二者协同作用则使蛋白质进一步分解为小分子多肽及氨基酸。
胰液在非消化期几乎不分泌或分泌很少,进食后分泌增多,食物是胰液分泌的自然刺激物。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临床上,测定血浆胰淀粉酶或胰脂肪酶浓度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指标之一。
分泌器官
胰液是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及小导管细胞分泌的。胰腺是人体内仅次于肝脏的第二大腺体。胰腺是一个狭长腺体,质地柔软,呈灰红色,长17~20厘米,宽3~5厘米,厚1.5~2.5厘米,重82~117克。胰腺可分胰头、胰颈、胰体、胰尾4部分,各部之间无明显界限。胰头、胰颈部在腹中线右侧,胰体、胰尾部在腹中线左侧。
胰腺位于腹后壁,横置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平对第1~2腰椎椎体。胰腺的上缘约平脐上10厘米,下缘约相当于脐上5厘米处。由于胰腺的位置较深,前方有胃,横结肠和大网膜等遮盖,故胰病变在早期腹壁体征不明显,从而增加了诊断困难。
成分和作用
胰液是无色无味的碱性液体,pH值为7.8-8.4,渗透压与血浆相等,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2L。胰液的成分除了水外还包括无机物,如Na+、H+、HCO3-、Cl-等;有机物主要是各种消化酶。由于胰液中含有消化酶的种类最多,所以胰液是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当胰液缺乏时,即使其他的消化液正常,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仍不能消化完全,从而影响脂肪和蛋白质吸收,常引起脂肪泻,同时也影响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但对糖类的消化和吸收影响不大。
碳酸氢盐
由胰腺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碳酸酐酶,可催化CO2和H2O结合形成H2CO3,H2CO3又解离出HCO3-,其浓度可达140mmol/L,比血浆HCO3-浓度高5倍。碳酸氢盐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胰淀粉酶
由胰腺腺泡细胞分泌,是一种α-淀粉酶,不需要激活就具有活性,最适pH值为6.7-7.0。其生理作用是水解淀粉、糖原及其他碳水化合物为糊精、麦芽糖、麦芽寡糖,但不能水解纤维素。胰淀粉酶水解速度快,效率高,在小肠内,淀粉与胰液接触约10分钟即可完全水解。
胰脂肪酶
由胰腺腺泡细胞分泌,不需要激活就具有活性,最适pH值为7.5-8.5。其生理作用是分解脂肪为脂肪酸、甘油单酯及甘油。但胰脂肪酶对脂肪的分解需要胰腺分泌的辅酯酶的存在,后者对胆盐有较高的亲和力,使得胰脂肪酶、辅酯酶和胆盐形成复合物,有助于胰脂肪酶锚定在脂滴表面发挥作用,防止胆盐将胰脂肪酶从脂肪表面清除出去。此外,胰液中还含有胆固醇酯酶,水解胆固醇酯为胆固醇和脂肪酸;磷脂酶A2水解卵磷脂为溶血磷脂。溶血磷脂能破坏细胞膜结构,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中磷脂酶A2水平增高。
蛋白水解酶
由胰腺腺泡细胞以酶原形式分泌,主要有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羧基肽酶。胰蛋白酶原可被肠致活酶(肠激酶)激活为胰蛋白酶,产生的胰蛋白酶本身也可激活胰蛋白酶原(自身激活);胰蛋白酶还可激活糜蛋白酶原、弹性蛋白酶原及羧基肽酶原,使它们分别转化为相对应的酶,具有活性。其生理作用: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都能分解蛋白质为䏡和胨,二者协同作用则使蛋白质进一步分解为小分子多肽及氨基酸。多肽可被弹性蛋白酶或羧基肽酶分解为氨基酸。胰液中还有RNA酶和DNA酶,可水解核酸为单核苷酸。此外,糜蛋白酶还有较强的凝乳作用。
分泌及调节
在非消化期胰液几乎不分泌或分泌很少,进食后胰液分泌增多,食物是胰液分泌的自然刺激物。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
神经调节
食物的形状、气味及食物对口腔、咽、食管、胃肠等感受器的刺激,均可通过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引起胰液分泌。反射传出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主要作用于胰腺腺泡细胞,对胰腺导管细胞作用较弱。因此,当迷走神经兴奋时,水和碳酸氢盐分泌较少,而胰酶的含量较高。
体液调节
促胰液素(secretin)是由小肠上段黏膜S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其分泌最强的刺激物为盐酸,其次是蛋白质分解产物和脂肪酸,糖类没有刺激作用。促胰液素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引起胰液大量分泌,其中水和碳酸氢盐含量多,而胰酶含量低。
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CCK)又称促胰酶素,是由小肠黏膜Ⅰ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盐酸及脂肪都能刺激其分泌,糖类没有刺激作用。CCK的生理作用:(1)作用于胰腺腺泡细胞,促进胰液中胰酶的分泌(故称促胰酶素)。(2)刺激胆囊收缩,排出胆汁。(3)促进胰腺组织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合成,对胰腺组织具有营养作用。
促胰液素和CCK对促进胰腺分泌具有协同作用。此外,促胃液素也可促进胰酶的分泌。血管活性肠肽可促进胰液中水和碳酸氢盐的分泌,而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胰多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均可抑制胰腺的分泌。
胰液分泌的反馈性调节
蛋白质分解产物和脂肪酸可刺激小肠黏膜分泌CCK释放肽(CCK-RP),CCK-RP介导I细胞分泌CCK,从而促进胰酶的分泌,而胰酶又促使CCK-RP失活,从而反馈性抑制CCK和胰酶的分泌。其意义是通过负反馈调节防止胰酶过多分泌。
相关检查
正常情况下,胰液中的消化酶不能消化胰腺本身。一旦发生胰导管梗阻、痉挛或暴饮暴食引起胰液分泌剧增,可使胰导管内压升高,导致胰导管及胰腺腺泡破裂,消化酶渗出并被激活,消化胰腺自身组织,从而发生急性胰腺炎。临床上,测定血浆胰淀粉酶或胰脂肪酶浓度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指标之一。
淀粉酶测定
患者要求
空腹8-12小时安静状态下静脉采血。
检验标本
促凝管静脉采血2mL,尽快分离血清,避免溶血,不要用嘴对标本吹气。也可采集体液及尿液标本进行检测。
检测方法
麦芽七糖昔法。
参考区间
血清为35-135U/L;尿液为0-450U/L。
危急值
血清>309.8 U/L。
临床应用
临床上血清淀粉酶(a-amylase,AMY)和尿AMY测定是胰腺疾病最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临床意义
1、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小时,血清淀粉酶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高峰,2-5天后逐步下降至正常。血液和尿液AMY显著增高,如超过500U/L即有诊断意义,但AMY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急性胰腺炎的可能。尿AMY12-24小时开始升高,但下降速度较血清慢,所以急性胰腺炎后期,尿淀粉酶测定意义更大。
2、AMY活力升高,常见于急性胰腺炎、胰腺管道阻塞、胆石症、腹内疾病、急性阑尾炎、溃疡性穿孔、肠梗阻、吗啡注射、流行性腮腺炎以及细菌性腮腺炎等。
3、AMY升高幅度一般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与预后关系不大。
4、肾功能障碍时血清AMY升高,但尿AMY降低。
5、在胰腺、腮腺切除的情况下,淀粉酶可能降低。
血清脂肪酶测定
患者要求
空腹8~12小时安静状态下静脉采血。
检验标本
促凝管静脉采血2mL,尽快分离血清,避免溶血,也可采集体液进行检测。
检测方法
连续监测法。
参考区间
0-60U/L。
临床应用
血清脂肪酶(lipase,LPS)活性测定主要用于胰腺疾病诊断,特别是急性胰腺炎的诊断。
临床意义
1、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与其他原因急腹症的鉴别诊断。在急性胰腺炎时,血液中的LPS4-8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出现峰值,可达10U/L,甚至50-60U/L,至48-72小时可恢复正常,但随后又可以持续升高7-14天。其灵敏度高达80%~100%。由于血液LPS在急性胰腺炎时活性升高时间早,上升幅度大,持续时间长,特异性高,故其诊断价值优于AMY。
2、在酗酒、骨折、软组织损伤、手术、慢性胰腺炎、胰腺癌以及肝胆疾病等患者血液中的LPS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对十二指肠引流液(duodenal fluid drainage)进行化学检查,主要检查胰腺外分泌功能,即促胰酶素-促胰液素试验(pancreozymin-secretin test)。参考值:胰液流出量为70-230ml/h,最高碳酸氢盐浓度为70~125mmol/L。临床意义:促胰酶素-促胰液素试验主要用于检查胰腺囊性纤维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