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洛能
李洛能(1808年-1890年),出生于河北省深县,名飞羽,字能然,世称老能先生,神拳李,是形意拳的创始人。
李洛能自幼跟随家人习武,学习战场拳法。后来,李洛能在山西祁县小韩村拜戴龙邦为师,学习心意拳。艺成返乡后,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吸收道家的养生观点和哲学思想,结合平生武术实践,将“心意”改为“形意”。在咸丰六年(1856年),李洛能开始收徒传艺,培养了众多弟子,形成了形意拳的庞大传承体系。他还在山西省、河北两地推广形意拳,并著有《形意拳谱》。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08年,李洛能出生于河北省深县,自幼跟随家人习武,学习战场拳法,还练习过太祖拳和通背拳。
武术经历
李洛能在山西经商期间,曾在祁县温曲村摆下擂台公开练拳,并扬言打遍山西无敌手,结果被当地教书先生郭维汉打败。此次失利让李洛能领悟到"人外有人"的道理,他主动登门拜访郭维汉。寒暄数句后,李洛能跪地请求郭维汉收他为弟子,直言若被拒收,宁可长跪不起直至身亡。郭维汉坦言道,以他的功力也不敢为人师,只能以友相称,然后给李洛能介绍了一个师父,不仅是郭维汉的亲戚也是他的师父。
在郭维汉的指引下,李洛能来到祁县的小韩村,想要向戴龙邦拜师求艺。受当时功夫不轻易外传观念的影响,李洛能遭到戴龙邦的拒绝。接连几次登门拜访都遭拒绝后,经商的李洛能变卖家产,移居祁县,在城东南开垦了一个菜园,以种菜贩菜为生,决心学拳。他每天到戴家门前以卖菜为由,寻机拜见戴隆邦。戴家买菜他从不收钱,答应让他们年终结算。可是到了年终,李洛能仍然不收,还跪地向戴龙邦叩头,请求收留他为徒,但戴龙邦还是不同意教他拳法。戴龙邦的母亲听闻此事,特意召见儿子,命其传授武艺。戴龙邦只好收下李洛能,但只同意教他一套劈拳和一套桩功。
两年后,戴龙邦的母亲八十大寿,亲朋至友携礼前来祝寿,李洛能也备礼前往。寿宴之上,戴母让戴龙邦的弟子们练拳助兴。轮到李洛能,他练了一套劈拳,戴母见其拳法出众,叫他再献上一套。因为李洛能只学了一套劈拳,其他拳法未被传授,只好重练一次劈拳。戴龙邦的母亲觉得不对劲,追问之下,才知道儿子只教了李洛能一套劈拳,于是当面责备儿子。戴隆邦这才正式收李洛能为徒,把戴家拳法的真传教给了他。后来,李洛能在戴氏形意拳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创立了“三体式”的形意拳。返回河北省原籍后,李洛能破除墨守成规的保守门风,广为传授,形成形意拳中的河北派。
去世
1890年,李洛能去世。
主要成就
李洛能在心意六合拳基础上,吸收道家的养生观点和哲学思想,结合平生武术实践,改革创新,将“心意”改为“形意”,形意之名由此开始,形成了养生与技击并行不悖的中华武术名拳。在当时,李先生被称为“神拳李能然”。形意拳,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五行之理说明拳理,说明技理,说明攻防之理和健身之理。形意拳以三体式桩功为入门功法,以五行拳为基础五拳,即劈、崩、钻、炮、横五拳。并以之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将五行生克变化哲理运用于拳法攻防之中。还取十二种动物捕食防御的特性制面拳法,即龙、虎、猴、马、鼍、鸡、燕、鹞、鲐、蛇、鹰、熊十二形。
李洛能打破传统保守思想,采取"择优授徒的态度,并加强对外交流研究。咸丰六年(1856年)起,李洛能开始收徒传艺,培养了大量弟子,形成了形意拳的庞大传承体系。他还在山西省、河北省两地推广形意拳。李洛能的弟子有郭云深、刘奇兰、宋世荣、车永宏、白西园、张树德、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贺永恒、李广亨、李太和等。
人物作品
著作
李洛能著有《形意拳谱》。
核心内容
《形意拳谱》形意拳术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盖无意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下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平静,后天藏诸动也。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运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气生焉。
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重阳节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
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述摩老祖师,迨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同一全体功用。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
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
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能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练习时,身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合谷穴朝上为阴阳拳。
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若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气矣。
武术要点 练拳忌三害
初学武术,谨当切忌三害,三害不明,练之足以伤身,明者自能得道。
三害者:一拙力,二努气,三挺胸拔腹是也。
如练拙力,则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筋络不能舒畅,全身发拘,手足亦不能活泼,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生病。
练努气时,太刚则易折,胸内气满,肺为气所排挤,易生满闷肺炸之诸疾。
胸拔腹,则气逆上行,终不能归于丹田,两足似萍草无根。例如心君不和,百官必失其位。拳法也然,若不得中和,则万法也不能至中立地步。故练习之时,谨忌三害,用以力活气顺,虚心实腹,而道心生,练之设能如此,久而久之,自然能练至化境也。
呼吸合道
天人以气为本,以心为根,以息为元,以肾为蒂。天地相距八万四千里,人之心肾相离八寸四分,一吸百脉皆开,一呼百脉皆闭。
天地化功流行亦不出乎呼吸二字,且呼吸之法,分有三节道理:
初级道理乃是色身上事,即练拳术之准绳,呼吸任其自然,有形于外,谓之调息,亦谓练精化气之功夫。
二节道理谓之身法上事,呼吸有形于内,注意丹田,谓之息调,亦谓之练气化神之功夫。
三节道理,乃是心肾相交之内呼吸,无形无象,绵绵若存,似有非有,无声无息,谓之胎息,也就是化神还虚之功夫。
三步功夫
呼吸有三节道理,拳术有三步功夫,谓之明劲、暗劲、化劲也。
明劲者,拳内之法,伸缩开合之势,有形于外。暗劲者,动转神速,动则变,变则化,变化神奇,有形于内。化劲者,无形无象之手法,不见而章,不动而变化也。
此三步功夫,是练拳术之根本实际之道理,也谓之练术合道之真诀。知此道理,可谓之性命双修也。
骨者,明劲也。练时身体动转必须顺逆,而不可悖逆,手足起发必须整齐,不可散乱,为之筑基壮体,充足骨髓,坚如金石,而气质形容,如山岳之状,谓之初步功夫。
易筋者,暗劲也。练时神气圆满,形式绵绵,舒展应用,活泼不滞,为之长筋腾膜,全身筋络伸展,纵横联络,而生无穷之力,此谓之二步功夫。
易髓者,化劲也。练时周身运转,起落进退,伸缩开合,不可用力,将神意蛰藏于祖窍之内,身体圆活无滞,形如流水,其心空空洞洞而养其根,此谓之三步功夫。
七拳法
头、肩、肘、胯、膝、足、手是也。
八字诀
斩——劈拳,截——钻拳,裹——横拳,跨——崩拳,挑——践拳、燕形,顶——炮拳,云——鼍形,领——蛇形。
五行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人体内有五脏,外有五官,皆与五行相配。
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此五行隐于内者。
舌通心,目通肝,耳通肾,鼻通肺,人中通脾,此五行著于外者也。
五行有相生之道: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有相克之义: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变化无穷。五行相克,取其为破他人之手势,盖拳术取名之义基在此矣。取诸于身,则使五脏充实,而全体无亏。运用在外,能使体舒和畅;运用在内,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坚实其内,整饰其外,以为平时练习之规则。
整体合一
云: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数,皆从太极分散而来。太极者,天性之命,即人之心意也。意者,心之所发也。人为万象之灵,能通感诸事之应,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在内为意,在外为形,合于术数。近取诸身内为五行,远取诸物外为十二形。内外相合而形生焉。明故斯理,则天地万物形体合一也,皆可默悟矣。
六合为一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内外如一,谓之六合。
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胯与右肩相合,右者与左也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皮合,肾与骨合。总而言之,一合无一不合,一动无一不动,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三节合一
三节者,根、中、梢也。
以人言之,头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以头言之,天庭为梢节,鼻为中节,地阁为根节;以身言之,胸为梢节,腹为中节,丹田为根节;以下部言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手言之,指为梢节,掌为中节,腕为根节。换而言之,人之一身,无处不有三节。三节之动,不外起、随、催三字而已。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无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病。三节之所以贵明,故分而有三,合而为一也。
四梢三心归一
盖人之一身有四梢,血梢、肉梢、筋梢、骨梢是也。此四梢者一动,而能变化其常态。
发为血梢,属心。心怒生气,气冲血动;血轮发转,精神勇敢;毛发虽微,怒能冲冠;气足血旺,力能撼山。
爪为筋梢,属肝。手足之动,手抓足蹬;气力兼并,爪生奇功。
牙为骨梢,属肾。化精填骨,骨实齿坚;保齿之道,最忌热凉;冷冬炎夏,唇包齿藏;年迈老耄,上下成行。
舌为肉梢,属脾。脾醒舌灵,胃健肉长;增田气壮,肌肉成强;充实脏腑,刚柔悠扬。
三心者,手心、足心及心是也。用之手心要扣,足心要悬,人心要灵。明乎四梢增神力,明乎三心生灵气;四梢三心要合全,精神勇敢力推山;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遇敌要取胜,成功须放胆;四梢三心归一体,运用灵活一混元。
步法手法及五恶
步法者,寸步、垫步、剪步、快步是也。一尺远近则用寸步;三五尺远则用垫步;六七尺远则用剪步;丈八尺远则用快步。步法中为快步最难,是起前足,则后足平飞而去,如马之奔、如虎之跃。
步法者,足法也。足之要义,是起落翻钻,起者如手之上翻撩阴,落钻如石之沉水。夫足之进忌踢,进则用踩,踩者,如鹰之捉物也。
手法者,单手、双手是也。单手起,往上长身而钻,下落缩身而翻,形如雀鹰穿林,束身而起,展身而飞。双手上起,肱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形如举鼎,手落似猛虎搜山。然其要者有五恶,即抓、扑、裹、抖、舒也。
拳经云:抓为毒,扑如虎,形似猫扑鼠;裹为护,身不露;抖要绝,力展舒;心要毒,手如弩。总而言之,手不离足,足不离手,手足不能离身。分而言之则万法,合而言之则乃归一气。三回九转是一势,正此之谓也。
上法以手足为妙,进步以手足为奇,以身为纲领,其运用进身而发势。二三节要明,四梢要齐,内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随,远近因时而用,心一动而即至,其理法行于外,发著于六合之远,承上接下,势如连珠箭,何虑他有邪术。知此道理,神奇技也。
战手要法
二人初见面,未交手前,要凝神聚气,审查敌人五行之虚实(精神体格),注意敌人之动静,站近敌人之身旁,成三角斜形式。站左进右,上右进左;进步退身灵活要快,形似蛟龙翻浪;发拳要攥紧,拳紧增力气;发掌要扣手心,掌扣气力加;三节四梢要相齐,心要虚空而狠毒,不毒无名,俗云:人无伤虎心,虎生食人意。
气要上下、三田联络往返,精气方能贯溉四肢;以心为主宰、以眼为统帅、以手足为先锋,不贪,不谦,不歉,不即,不离;胆要大,心要细,面要善,心要毒。静似书生,动似雷鸣。审查来人之形势,彼刚我柔,彼柔我刚,刚柔相济。进步发掌,先占中门。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束身而起,长身而落,随高打高,随低就低。远发手足,近发肘膝。上打咽喉下撩阴,左右两肋在中心。发手莫有形,身动勿有势。操演时,面前似有人;交手时,面前似无人。
拳经曰:打法定要先上身,足手齐到方为真。身似蛟龙,拳打烈炮。起无形,落无踪,手似毒箭,身如返弓。遇敌好似火烧身,消息全凭后足蹬,进退旋转灵活妙,五行一动如雷声。风吹浮云散,雨打尘灰净,五行合一处,放胆必成功。
参考资料
形意拳祖师李洛能.济南形意拳研究会.2025-03-17
看河北·品非遗丨形意拳法势如虹 步落生风展拳雄.微信公众平台.2025-03-17
李洛能始创形意拳 “铁罗汉”传艺河洛郎.洛阳网新闻中心.2025-03-17
形意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