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城清真寺
繁城清真寺,礼拜大殿为正方形建筑。全寺占地面积2亩,全寺建筑总面积2653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650平方米,本坊教民5OO户,共2O00人,均属回族。遵行赛莱非耶.现有阿訇4名,满拉10名,学董及乡老10名。藏阿文《古兰经》、《圣训》数十卷。清真寺匾额有“天方国学”、“护国佑民”等。
历史沿革
早在明初,回族已定居繁城。清真寺是广大穆斯林礼拜的神圣殿堂。为了过好宗教生活,繁城回族穆斯林于明朝嘉靖三年(1525年)创建了一座清真寺。寺院坐西向东,占地面积7850平方米,规模宏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1798年)季春清真寺得到重修。
繁城清真寺,在临县城西北15公里,繁城回族镇清真寺街东侧。坊上有回族2300人,回族主要以丁、白、马、张、杜、洪、李等姓氏居多。
规模建制
1991年7月,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关心下,经过多方筹资,清真寺重建第一期工程正式开始主要工程有前门、清真女寺、男水房、讲堂屋、学生住室、阿訇住室,建筑面积1057平方米,1991年10月1日竣工。清真寺重建第二期工程于1993年夏开工,是年12月份竣工,主体工程是大殿和卷棚,建筑面积653平方米。1997年,繁城清真寺的标志性建筑,六层望月楼,经广大穆斯林的共同努力,又重新屹立在民族古镇的中央,望月楼样式新颖,宽敞华丽、楼头尖塔、圆顶、星月标志闪烁发光。到1998年底,清真寺的重建工程已全部竣工。新建的清真寺雄伟壮观、富丽堂皇。总建筑面积达2653平方米。寺院内植以苍松翠柏、鲜花绿草,显得富丽气派,清新典雅。
在原清真寺拜殿内南山墙上离地三米处曾贴着一张黄色草纸,长有尺余,宽约八寸,字大如指顶,楷书十分工整。据清真寺阿訇介绍,殿内墙壁准备刷新,在清除旧灰壁时发现此文,不知何时留下的。拜殿脊上写着爱新觉罗·颙琰三年字样,此文却无日期及撰书人名字,恐日后清真寺拜殿失去创修赁据,故将此文附录于此,以为存照。
建筑特点
清真寺前门两侧有石狮一对。门前是十三级表石台阶,门楼是明三暗五,衔山磨角送木挑檐,五脊六兽,彩色滚龙脊上,中间有两米多高的铁柱,上套着钧瓷串成的宝葫芦,有四根铁链拉向房坡。阳光之下,耀眼夺目。房檐四角持有铁马小铜钟,风吹钟响,声播全镇。门楼前檐是油漆木栅栏,三个朱红油漆大门,布满了虎头钉。中门上方高悬着“天方国学”大字匾额。进前门下六级台阶,是一条高台砖砌甬路,能往二门。二门是一座六角木亭桃檐班克楼,两根明柱,四扇屏风。南北对开双扇门,上边六柱六棱贺顶子,寺脊之上串有三个彩色葫芦,亭高15米,建筑面积24.2米。进二门两边为阿訇和哈利发讲《古兰经》用的南北讲经楼各六间,连南北配房各三间,明柱走廊,悬有名人赠的匾额,建筑面积320平方米。砖砌月台面积120平方米。上月台通往高大宽阔的二殿,八根明柱高20米青石柱墩,建筑面积220平方米,过二殿进入大殿(即礼拜堂)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前是透花子门。刻有各种花卉鸟兽,正门四扇,高四米。宽四米,南北配门各四扇,高三米,宽四米,大殿正门与二殿内悬清乾隆高题的匾额金字“护国佑民”。二殿北墙立“永垂禁血”石碑一通。伊斯兰教发源地阿拉伯语碑一通。南墙立重修清真寺碑一通。大殿内是雕梁画栋,外围十六根柱子,青石柱墩,方砖铺地,殿高22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大殿和二殿都是金碧辉煌。脊顶金龙麒麟,飞马鹿羊,凤尾花卉,生动形象,光彩夺目。大殿西墙有券门,通往四层望月楼,第一层用表石条筑成,二、三、四层为木质结构,迭木挑檐,尖圆顶子上有钧瓷宝瓶,角脊兽头各立一只铁叶仙鹤,随风飞展,绚丽多彩;三、四楼之间悬有明嘉靖五年风岁丙戌匾额,上刻“一中真宰”。楼高28.5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这座巍峨壮观的古建筑因历经地震,年久失修于1966年十一月十一日夜十一点突然轰隆一声倒塌了。寺内北跨院是练武场,有三间兵刃库,南院有男女水房屋11间(内有水井一眼),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后门三间筒子房、外挂“清真寺”木匾,两边各五间群房,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出后门是十一台阶,面临清街。
繁城清真寺与明初南京净觉寺建筑风格相同,在河南省是首屈一指的。大殿比开封东大寺略胜一筹。不幸的是该寺经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战乱破坏,已是破旧不堪,岌岌可危,失去了壮观的原貌。在回族穆斯林群众心目中,清真寺是比家还重要的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种条件的制约,生活并不富裕的回族群众虽然为日渐破旧的清真寺心急如焚,寝食不安,但终因经济拮据,而不得不望寺兴叹。
地理交通
繁城清真寺,在临颍县县城西北15公里。
阿訇
清真寺自民国以来的主要任教阿訇有:虎延章(四川人)、张庆林(云南人)、尚希贤(开封人)、舍学仁(繁城人)、丁殿荣(许昌人)、张国顺(郏县三郎庙人)、丁自政(张家川人)、张少臣(郏县三郎庙人)、黄万均(长葛白寨人)、白玉江(繁城人)、尚明德(开封人)、张常清(繁城人)、傅常德(泌阳象河关人)、马应清(青海人)、丁江涛(繁城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