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莲豆草
荷莲豆草(荷莲豆草属 cordata (卡尔?冯?林奈) Willdenow ex Schultes),别名穿线蛇、水青草、青蛇子、有米菜,是石竹科荷莲豆草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植株长60-90厘米,根纤细,茎匍匐丛生,无毛,基部分枝,节常生不定根。叶片卵状心形,托叶数片,小形,白色,刚毛状。聚伞花序顶生,苞片针状披针形,花梗细弱,短于花萼,被白色腺毛;花瓣白色,倒卵状楔形。蒴果卵形,种子近圆形。花期4-10月,果期6-12月。广泛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省、广东省等地区,及日本、印度、斯里兰卡、阿富汗、非洲南部等地。生于海拔200-1900(-2400)米的山谷、杂木林缘。荷莲豆草具有消炎、清热、解毒等药用价值,全草入药,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形态特征
植株
一年生草本,长60-90厘米。
根
根纤细。
茎
茎匍匐,丛生,纤细,无毛,基部分枝,节常生不定根。
叶
叶片卵状心形,长1-1.5厘米,宽1-1.5厘米,顶端凸尖,具3-5基出脉;叶柄短;托叶数片,小形,白色,刚毛状。
花果
聚伞花序顶生;苞片针状披针形,边缘膜质;花梗细弱,短于花萼,被白色腺毛;萼片披针状卵形,长2-3.5毫米,草质,边缘膜质,具3条脉,被腺柔毛;花瓣白色,倒卵状楔形,长约2.5毫米,稍短于萼片,顶端2深裂;雄蕊稍短于萼片,花丝基部渐宽,花药黄色,圆形,2室;子房卵圆形;花柱3,基部合生。
蒴果卵形,长2.5毫米,宽1.3毫米,3瓣裂。
种子近圆形,长1.5毫米,宽1.3毫米,表面具小疣。
花期4-10月,果期6-12月。
分布范围
荷莲豆草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浙江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湖南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油樟)等地。此外,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阿富汗,非洲南部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爪哇。
生长环境
荷莲豆草生于海拔200-1900 (-2400) 米的山谷、杂木林缘。
繁殖方法
用种子和茎蔓均可繁殖,用种子繁殖多采用直播。春季先将种子与3-5倍细砂混合,然后于做好的内按行距10厘米开沟条播,播后覆土,稍加镇压。
用茎蔓繁殖时,也以春季栽植为宜。栽植时选择阴天或阴雨天,将茎蔓剪成长30-35厘米具有3-4个节的茎段,于做好的畦内按行距15-20厘米开沟栽植,覆土压实、淋水保湿。每亩用种苗20-25千克。
宜选择疏松肥沃、灌排方便、具有一定荫蔽条件的砂壤土。若在葡萄或其他缠绕性植物棚下或菜园围篱下种植,即可省工省料又能充分利用地力,提高经济收益。选好地后,每亩撒施腐熟慨肥或土杂肥1500-2000千克,深翻20厘米左右,粑细整平,拣净作物根茬、草根及石块、按东西方向做成宽1米的平畦或高畦。
直播田播后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及时松土除草,苗高3-5厘米时间苗,苗高10厘米左右时按株距3-5厘米定苗。茎蔓繁殖田栽植后要经常淋水,保持土壤湿润,以便生根发芽。栽后3-5天开始生根,栽后10天左右发芽。发芽后或直播田定植后及时进行中耕除草,结合中耕除草每亩追施稀人畜粪水1000-1500千克或0.3%的尿素水1500千克,以后每半月左右追施1次。到生长中期可每亩追施细碎土杂肥500-1000千克。无荫蔽条件的直播田或栽植后应搭棚遮荫,以便荷莲豆草良好生长。
非留种田,当荷莲豆草生长3个月左右,蔓长达50-100厘米,枝蔓铺满地面时即可采收。收获时将全草拔起,去净禾本科杂草泥沙,晒干即成商品。生产田南方可一年种收2-3次。
荷莲豆草到秋末才开花结实,所以留种田1年只能采收1次。采种期约在11月上旬。若留茎蔓做繁殖材料(冬季气温不低于0℃时茎蔓可安全越冬),栽植1亩地约需留种苗地0.02亩。
主要价值
荷莲豆草全草入药,性味微酸、淡,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便,活血消肿,退翳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性肝炎,胃痛,疟疾,翼状胬肉,腹水,便秘;外用可治骨折,疮痈,蛇咬伤。内服用量为2~3钱,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保护现状
荷莲豆草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的公告.生态环境部.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