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头蛇
钝头蛇(学名:Pareas formosensis)又名台湾钝头蛇,是游蛇科中钝头蛇属内的物种之一,脊椎动物的牙齿一般是左右对称的,而大多数钝头蛇属的蛇类右下颚的牙齿数目多于左下颚。日本生物学家发现,钝头蛇进化成“右撇子”的原因是便于捕食它们的食物——蜗牛。
形态特征
无毒,头较大,吻钝而圆,头和颈易区别;眼大、瞳孔竖椭圆形;体略侧扁,全长441~561毫米,最长可达682毫米。上唇鳞7~8枚、个别9枚;下唇鳞7枚、个别6枚或8枚;颊鳞1枚;眶前鳞1~2枚;眶后鳞1枚各别2枚,或与眶下鳞愈合,眶上鳞1枚,狭长;前鳞2枚,后颞鳞3枚;背鳞光滑,通身15行;腹鳞 雄性169~184枚 雌性170~190枚;肛鳞1枚,尾下鳞 雄性71~90对 雌性66~73对。体背棕褐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黑色横斑;头背面,自眶后鳞 顶鳞向后,各有1条黑纹,左右2条黑纹至颈合成1条粗黑纹,止于颈后部。
栖息环境
生活于山区、耕地、茶裸地或溪流附近,可活动于耕作地或攀爬于灌木上。
分布范围
浙江省(临安区、天台、洞头、龙泉、开化县、湖州市)、安徽(歙县、青阳、黄山、天柱山、霍山县、休宁县)、福建省(福州市、邵武市、崇安、周宁、德化县、南靖县)、江西省(九江、庐山、井冈山市、上犹县)、广东省(广州罗浮山)、广西(金秀、龙胜)、四川(洪雅、峨眉、宜宾、荣经、石棉、宝兴、汶川、峨边)、重庆(万州区)、贵州(赤水、江口、清镇、兴义市、安龙县)、云南省(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景东彝族自治县)。
生态习性
夜行性,卵生,5~6月剖检雌蛇成体,见怀卵5~9枚。
主要以蜗牛及蛞蝓类为食。
物种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参考资料
新重庆·老地名丨万州区——一座古城的前世今生.重庆市民政局.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