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述礼
李述礼,男,号陶甄,别名陈桂祥、李文珍,出生于1904年,广东化州市长岐镇犀(西)湾村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留学德国,著名德语翻译家与革命活动家。
民国14年(1925年)5月,策划“五”运动。民国16年,组织领导了著名的瓦仓农民起义和九岭岗起义。民国18年(1929年),于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后,一边教学,一边翻译大量德文著作。1949年,翻译《资本论》。
1984年2月13日,病逝,享年80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述礼出身书香世家,自小好学,其祖父李士周乃清末进士,曾任吏部主事。李述礼的父亲李肇统曾考取明治大学。李肇统留学归国后,在中国国民党内任职,曾任国民党国大代表。
策划“五卅”运动
民国10年(1921年)李述礼考取北京正志中学,同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转为本科。在学习期间,李述礼聆听了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的演讲,思想有了很大的飞跃,并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民国14年(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他参加了学生的花圈队为孙中山扶灵、卫棺。同年 5月,因日本人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卅”运动,李述礼是这场运动的策划者之一。“五卅”惨案后,李述礼积极组织同学散发传单,揭露北洋军阀的罪行,得到了党的信任。
鄂西农民运动
民国15年(1926 年),李述礼由胡曲园和杜宏远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
翌年春,他赴武汉担任粤汉铁路徐家棚工会秘书。后被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员会派到鄂西区工作,先后担任当阳市、远安县、石首市、松滋等县中共县委书记,组织领导了著名的瓦仓农民起义和九岭岗起义,被鄂西一带群众誉为“农民王”。
领导九岭岗起义
民国17年(1928年)春节刚过,中共鄂西特委根据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决定调黄杰(徐向前夫人)来松滋工作,成立首届松滋县委,黄杰任县委书记。4月下旬,特委为了加强松滋县委的领导力量,准备发动秋收起义,调石首县委书记李述礼任松滋县委书记,黄杰改任组织部长,决定在中秋节由松滋、枝城市、枝江市三县联合发动武装起义。但因交通员不慎泄密,九岭岗起义被迫提前于6月18日。当天虽然他们英勇顽强地战斗,但在强敌围剿下,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7月上旬,黄杰和李述礼化妆撤离松滋去武汉,转赴北京。李述礼回到北京大学复学,从此失去与党组织的联系。
攻读柏林大学
民国18年(1929年),于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后,一边教学,一边翻译大量德语著作。他翻译了德波林著的《战斗的唯物论》、瑞典地理学家斯·赫德著的《伟大的旅程》《长征记》《亚洲腹地旅行记》等大量德文著作、并参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北京组织的《世界论坛》刊物活动。
由于翻译德文成绩突出,他取得就读德国柏林大学的奖学金,民国25年(1936年)9月,他取道莫斯科抵达柏林,与乔冠华(前外交部长)等人一起攻读柏林大学。不久,即与中共国外机关报——《巴黎救国时报》取得联系,成为由乔冠华等领导的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盟员,与留德学生中“蓝衣社”的反动分子作斗争。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述礼放弃学业,参加德国和全欧抗日联合会的组织工作,并担任《联合抗日报》的编辑。此后,受共产党派遣,以德国抗日联合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巴黎远东世界和平大会。
翻译《资本论》
民国27年(1938年),他离开柏林回到重庆市,参加中苏文化协会工作,在郭沫若、侯外庐主编的《中苏文化》杂志社任编辑。与任垫江女子中学校长的妻子龙守静一起做好掩护革命同志的工作和保护联络机关。
1949年,李述礼一边参与斗争,一边翻译卡尔·马克思《资本论》一书。同年,他参与重庆迎接解放的筹划工作。
1950年,应西北大学侯外庐校长聘请,就任西大财经学院教授。
1951年,任民族系主任,尔后任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
1953年12月21日,中国民主促进会陕西省筹备小组成立,任副组长。
1956年被选为民进中央候补委员。
1957年元月任民进陕西省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述礼晚年仍坚持翻译工作,最后译著有《马克思夫人燕妮传》(梅林著),并帮助西北大学关瑞松教授校译《犹太史》(阿巴·埃班著)。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1984年2月13日,病逝,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