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卡拉苏克文化

卡拉苏克文化

卡拉苏克文化(英语:Karasuk culture, 俄语:Карасук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为阿凡纳谢沃文化之后的青铜器时代文化,时间约为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800年,分布的范围大约是从咸海、窝瓦河一带到叶尼塞河上游。20世纪20年代由苏联考古学家C.A.捷普劳霍夫首次在卡拉苏克河畔巴捷尼村附近发掘该文化墓地,并划定为南西伯利亚青铜时代文化的卡拉苏克期,后改称卡拉苏克文化。挖掘出大量完整的坟墓,目前至少有2000个坟墓是已知的,表明这一带的人口在卡拉苏克文化时期有很大增长。

考古发现

卡拉苏克文化的居民以畜牧业为主,主要养羊,同时也从事农业和狩猎。他们的经济生活是农业与畜牧业混合的型态。在金属制造方面已经相当熟练,曾发现过弯曲的青铜刀及缰绳。该文化的陶器与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内陆相近,而青铜刀则与东北地区类似,这些说明其人口不仅自然增长,一些部落也从中国北部向此迁移。

在居住方面,他们居住在类似竖穴式的房屋中。在墓葬习俗上,将死者放入石棺,埋进库尔干州式的坟墓中,并用长方形的石板围住坟墓。遗迹中,刻有公羊头、人面或图案化动物形象的石柱引人注目,推测可能是用于崇拜的神像,通常立于墓葬附近。居址发现不多,墓葬是卡拉苏克文化的主要遗存,经发掘的墓地约250处,每处墓地往往有100多座墓。该文化晚于安德罗诺沃文化,墓地的数目和分布的地区都比安德罗诺沃时期大得多。

从体质特征来看,居民带有一些蒙古人种的特点。有些学者认为,此文化有可能是起源于蒙古、中国北部、韩国一带,也有些学者认为此文化与使用叶尼塞语系或布鲁夏斯基语的人有关,甚至提出了卡拉苏克语系的说法,而所发现的骸骨则显示了此文化与中亚的高加索人有所关联。

文化交流

卡拉苏克文化中的重要贸易区域则是从中国北部、贝加尔湖地区一直到黑海乌拉山地区,造成了这区域文化的相似性。墓葬中出土的铜、铜镜及装饰品,尤其是该文化的典型器物曲柄青铜刀,都与中国北方的青铜器相似,反映了这一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贸易活动。

接续在卡拉苏克文化后的是塔加尔文化,两文化所使用的埋葬地点重叠,这显示了居住地也很相近,表明了文化的连续性和地域上的稳定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