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鲢
海鲢(拉丁学名:Elops saurus),别名肉午、澜槽、四破、北梭鱼、烂肉梭,是海鲢属海鲢属的一种鱼类,是北梭鱼及大海鲢近缘的热带海产鱼。其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沙泥底质环境,有时进入内湾和河口。其分布于西大西洋和印度洋-太平洋海域,西起印度洋非洲东岸和南岸,东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北至中国和日本,南至澳大利亚。中国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偶见上海市地区。
海鲢体延长,稍侧扁,背、腹缘浅弧形;腹部平,无棱鳞。头细长,颏部具一长条形喉板。吻圆锥形,吻长约与眼径等长。眼大,前侧位。口大,上下颌等长。鳃孔大,鳃耙扁针状。体被细小圆鳞,不易脱落。胸鳍和腹鳍基部有腋鳞。背鳍1个,中大,最后鳍条不延长成丝状。臀鳍起点在腹鳍起点和尾鳍基的中间,基部大于背鳍基底长。胸鳍短小。腹鳍小,起点在背鳍起点的稍前方或相对。尾鳍深叉形。体背部深黄灰色,散布黑色细点,体侧和腹部银白色。背鳍和尾鳍青黄色,背鳍上缘和尾鳍后缘黑色。胸鳍基部靑黄色,胸鳍具许多小黑点。腹鳍、臀鳍和尾鳍下叶淡黄色。
海鲢是肉食性鱼类,主要捕食小鱼、小虾、小型甲壳亚门。其有“鱼钩飞越”之称,能在淡水和海水间穿游跳跃。其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含有钙、铁、蛋白质、硒以及锌等。
外形特征
海鲢体延长,稍侧扁,成鱼体长一般30~40cm,最大体长可达1000毫米。背、腹缘浅弧形;腹部平,无棱鳞。头细长,颏部具一长条形喉板。吻圆锥形,吻长约与眼径等长。眼大,前侧位。脂眼睑宽。眼间隔平。口大,前位,口裂稍斜。上下颌等长。上颌骨向后伸达眼后缘的远后下方。上下颌、犁骨和腭骨具绒毛状牙带;翼骨、蝶骨和舌上也具牙群。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27~35,假鳃发达,鳃耙扁针状。体被细小圆鳞,不易脱落。胸鳍和腹鳍基部有腋鳞。侧线完整,浅弧形下弯,伸达尾柄中央。背鳍1个,中大,最后鳍条不延长成丝状。臀鳍起点在腹鳍起点和尾鳍基的中间,基部大于背鳍基底长。胸鳍短小,下侧位。腹鳍小,起点在背鳍起点的稍前方或相对。尾鳍深叉形。体背部深黄灰色,散布黑色细点,体侧和腹部银白色。背鳍和尾鳍青黄色,背鳍上缘和尾鳍后缘黑色。胸鳍基部靑黄色,胸鳍具许多小黑点。腹鳍、臀鳍和尾鳍下叶淡黄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海鲢分布于西大西洋和印度洋-太平洋海域,西起印度洋非洲东岸和南岸,东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北至中国和日本,南至澳大利亚。
中国分布
栖息环境
海鲢为近海暖水性中小型鱼类。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沙泥底质环境,盐度相对较高的水域较适合其生活,适宜温度为11-34℃,有时进入内湾和河口。
生活习性
海鲢是肉食性鱼类,主要捕食小鱼、小虾、小型甲壳亚门。幼体发育经过柳叶鳗期,幼鱼常出现于内湾、河口等半咸淡水域。海鲢为外洋性的洄游鱼类,产浮性卵于大洋。其游速极快,力量很大,有“鱼钩飞越”之称,能在淡水和海水间穿游跳跃。
繁殖方式
海鲢繁殖方式为卵生。其属于季节性在近海繁殖。
主要价值
海鲢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在中国东海和南海用流刺网可捕获,其肉质鲜美,一般为鲜食或冷冻后销售,也可加工成香鱼干,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但产量不多。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含有钙、铁、蛋白质、硒以及锌等营养。
种类
海鲢于1766年由卡尔?冯?林奈命名为E.saurus,目前世界有5个种,包括E.saurus、E.hawaiensis、E.affinis、E.machnata和E.lace。其中E.saurus存在西大西洋中,E.hawaiensis存在于印度-太平洋海域,E.affinis则分布在东太平洋,E.machnata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及非洲内陆。
物种区别
海鲢属臀鳍起点在背鳍后方的下面,背鳍基底比臀鳍基底长。大海鲢科(Megalopidae)臀鳍起点在背鳍中央的下方,背鳍基底比臀鳍基底短。大海鲢(Megalops cyprinoides)肌节68~69,比海鲢多。
参考资料
海鲢.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2-20
海鲢.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2-20
海鲢科普信息.厦门市海洋发展局.2025-02-20
海鲢.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03-29
Elops saurus Ladyfish.natureserve官网.2025-02-21
Elops saurus Linnaeus, 1766.fishbase官网.2025-02-21
大眼海鲢.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