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高
施永高,著名画家,字云阁,号百笑斋主,创耕山人。1952年生于浙江宁波镇海。自幼喜丹青、好金石、无师自通,走过了几十年坎坷的艺术创作之路,养成了喜欢品味生活,用情用心入艺,以创作为“玩”乐的习惯。他凭着绘画基础,曾做过木工,及后沉湎工艺、美术、雕塑、建筑、园林等,也研究过高难的综合艺术城规。北京大学李可染研究会艺术顾问,中国紫光阁名人书画院顾问,中央数字电视(法制与经济)栏目艺术顾问。现为北京雪梅书画院艺术顾问,中国公关关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奇绝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学会养生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世界书画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兼书画艺术鉴赏大师、世界华人书画艺术院副院长。
人物生平
翻开施永高的《百笑颐寿》调心图画册,细细品味收藏其内的100多幅笑佛图,愉悦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并迅速传遍全身。施永高笔下的笑佛,个个姿态迥异,笑容可掬,每张笑容背后又都饱含着他对人生的真切感悟,看似平平淡淡、简简单单,但却寓意无穷。
笑佛的原型来源于流传在民间千百年之久的弥勒佛形象,但与民间形象不同的是,施永高赋予了它更鲜活的生命力和更直观的感染力,让人觉得可亲可近,会意一笑间,感悟其深藏的善意之心。
个人生活
梦中见佛缘分生 无视自通成才路
施永高对笑佛形象而传神的刻画,固然与他所怀有的艺术才能和天赋分不开,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他和弥勒佛之间,却有着一段看似特殊的缘分。
施永高出生于东海之滨的美丽城市宁波市,年少时因躲避天花,被家人锁在屋里,一日进入昏睡状态的他,梦见了云游四海、广为施乐的布袋和尚,两人一起玩耍,甚至还聊起了家常,这让他特别开心。因为在民间,相传弥勒佛出家之地就在宁波奉化,或许是因为这一巧合的缘故,从此佛缘开始融入他的生活,并为之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的源泉。
自幼喜爱丹青、金石的施永高,从艺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他付出了超出常人的艰辛和汗水。天资聪慧的他,幼时因家境贫寒,没钱购买画画所需的工具,竟以草棍为笔,大地为纸,痴迷地作画。上小学时,他的聪明才智再次得到认可,被老师和同学称之为“巧手小画家”、“小木匠”,那时的他就已知道用自己创作的工艺美术品,去换取所需的学习用品。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小学生有这种意识,可谓超前。然而,作为68级老三届的他,却不幸在文革时期,被划为了“黑五类”,成为了待业青年,并由于矮小症瘦弱,没有人愿意收他为徒,因此,施永高艺术创作之路走得异常艰辛,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极低沉、抑或放弃,而是凭着一股子执着的精神,自学自造:拆椅子劈桌子研究构造,找烂木头、旧家具做练习,没钱买工具只好自己研制,他的雕刀就是自己做的。反复试验,不断摸索,雕刻的作品一件件舍弃,设计好的创作一个个推翻,自己跟自己较劲,他只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作品的向别人证明一切。为此,他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手上早已留下了数不尽的刻刀伤痕,过度的劳累甚至一度影响了他的健康,但他却依旧执着。
“天道酬勤”,终于有一天他成功。他设计的家具由于新颖独特、美观大方,而备受人们喜爱;他创作的浮雕工艺不拘一格、独具匠心,还在图纸设计时就已被欣赏的人们争抢预定,家里家外,门庭若市,求打家具的几乎踏破门槛,供不应求,竟然排到一年以上,婚嫁急等的人还要托关系走后门。口碑越传越广,名声也逐渐响亮起来。
文明快乐百笑佛 艺术养生第一书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对于施永高来说,这副联是他蒙生创作“百笑佛”想法的最初来源。如今,收集在施永高的《百笑颐寿》画册中,那一百多个露着圆圆大肚、面呈不同笑态、憨厚可爱的胖弥勒佛形象,便是这副联所阐释意境的生动写照。这本《百笑颐寿》画集有一个特别之处,它是中国画坛上第一本艺术养生专著,已被国家版权局列为了著作权保护项目,开拓了中国画创作的一个新课题,由此也被认为是继郭沫若大师和刘砚大师在六十年代出版的诗画合集《百花齐放》之后的又一力作。
读其目录,便可得知施永高的创作意图,“文明和谐篇”、“开心顺欺篇”、“吉祥助兴篇”、“养生保健篇”、“福寿延年篇”等等,无不昭示着艺术养生之道,和谐生活之风。施永高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只有文明才能开心,只有开心才能长寿”。基于此,他在创作弥勒佛时,始终将文明、健康、快乐的理念贯穿其中。
然而,《百笑颐寿》同时也是施永高沿着“笑、和”主线艺术创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一些创作方法和创作观点。
关于弥勒佛的笑,可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弥勒佛流传于民间,其形象可谓妇孺皆知,深入人心,在艺术表现上几乎已经接近绝境,难以再有突破创新,而施永高却出其不意地创作出了一百多副笑态迥异的形象,同佛不同容、同佛不同神,让人在兴趣盎然之余,还留下了片片笑声,可谓不易。如《手掌乾坤度苍生》中的弥勒佛盘坐于地,淡定中透着一股为国为民的责任感;《文明礼让自沾寿》中拄拐而立的弥勒佛,左手作礼让状,笑眼眯成一线,看似春风拂面,却在暗示着弘扬文明礼让之风;《大肚容人烦恼少》中的弥勒佛极为可爱,仰头向天,含笑露齿,一幅无忧无愁的样子,犹如孩童仰望星空,还调皮地眯上了一只眼,但却展示出一种大度和宽容之气;《喜望人间美一片》中那个伫立于山崖之石,喜望人间的弥勒佛,身子前倾极目远眺,喜上眉梢、抿嘴而笑的神态溢于言表,令人不禁莞尔……
艺术源于生活。施永高笔下的百佛之百笑,经由艺术的处理,表现出一定的欣赏性和感染力,但百笑的原型却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从20世纪80年代起,施永高就开始处处留意民间流传的对弥勒佛笑容、笑貌以及性格,还有人们附加在他身上的精神寄托和向往的理解,很多人认为弥勒佛是非生活化的象征,但在施永高看来,他其实是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来对人性的一种理想憧憬。施永高将对弥勒佛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把生活中捕捉到的最动人的笑容,巧妙地结合在百乐图的刻画中,于是诞生了那些栩栩如生、可亲可近的笑佛形象。在图旁配上诗人张秀平为其所作之诗,赏画读诗,两者相得益彰,成为了解读作品的极好“佐料”。
不拘一格来雕刻 百笑弥勒佛把善传
木匠出身的施永高,无师自通,对于雕刻有着极高的天份和感受力,并在后天的努力与探索下,他成为了一位优秀的雕刻家,迄今已经从事雕刻艺术40余年。他雕刻创作范围极广,凡木、泥、石、金属等等皆可成器,同时还对城市雕塑、环境艺术颇有创新研究。他的表现手法是自创的,因此作品往往具有一种原始的不羁与率真,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受法度约束的新意。
木雕作品中弥勒系列形象平和、传神,极具人情味。施永高将自己几十年的雕刻技巧与情感融合在作品里,使得作品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要知道雕刻弥勒佛容易,雕刻百笑弥勒佛却很难,但施永高却做到了。施永高的百尊木雕弥勒佛,不仅笑不同态,笑不同容,而且百笑尽善。
然而要让弥勒佛百笑尽善,在施永高看来,就非得有百种值得一笑的好心境和好心情不可。施永高对于笑佛境界的探索,也正是一种对人生真谛的寻觅。他的百笑佛集纳了人间的真美、真心、真情,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人的心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展现出古老的东方精神文明。其代表作《笑迎宾客》中高举双手,喜迎宾客来访的弥勒佛笑容满面、灿烂如菊,让人倍感亲切,同时也将礼仪之邦的礼节传统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了印象深刻。《喜望人间》中的白胖弥勒佛,与画中《喜望人间美一片》的弥勒佛有相似之处,也有迥异之别,两个弥勒佛都在喜望人间,但木雕中的白胖弥勒佛双手抱膝,斜着脑袋,悠哉游哉地望着某处,那轻松惬意的姿态和表情,让人看了无不羡慕;而画中的弥勒佛却是前倾着身子,极目远眺,右手掌微微抬起,仿佛在和谁打招呼。《佛心童趣》中一群可爱而顽皮的孩子恣意地爬在弥勒佛的身上玩耍,弥勒佛咧开大嘴直乐呵,那神采奕奕的表情,似乎诉说着一颗未泯的童心。
施永高的弥勒佛多取材于树根木结,其内在材质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创作的难度,但是也给了他一个无限的创造空间。在创作过程中,施永高依据树根木结的形状构思,从不轻易下刀,有时面对一块难以琢磨的材料要考虑好几年的时间,一旦构思形成便果断落刀,一气合成。他在创作时从没有打草稿的习惯,总是意在笔先,意在手先。因此,他的作品都是唯一的,每一个弥勒佛都呈现一种独特的笑,每一种笑都代表着一种精神状态,每一种精神状态背后都蕴含着人类的某种智慧或美德。
“佛中有人情,人中有佛性,所谓佛的境界,其实仍是人的境界。”这是施永高对自己艺术追求的简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