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承先

李承先

李承先(1836-1891年),字光前,号摩云,安徽亳州人,清朝将领。他曾在咸丰年间参与抗击捻军,解毫州之围,并在同治年间多次作战,屡立战功,最终晋升为提督。晚年在家乡有建设,出资倡修柳湖书院,帝特敕建“乐善好施”牌坊。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李承先自幼英武果敢,喜好阅读明代军事家戚继光的著作,对军事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

军事生涯

咸丰时期

咸丰五年(1855年)十月,捻军首领张乐行率众围攻亳州城,李承先与同乡蒋东才、刘廷等人夜间突围,成功烧毁了捻军搭建的木制炮台,袭击敌营,导致捻军连夜溃逃,从而解除了亳州的危机。此后,他们获得了凉州镇总兵朱连泰颁发的六品功牌。

同治时期

同治年间,李承先继续在战场上展现他的军事才能。他在攻打张冈时,尽管遭到了捻军首领孙葵心的支援,但仍能突破包围,奋力战斗,击败敌人,因此被提升为都司。随后,他又解除了光州的围困,并在上蔡、祥符等地取得胜利。在防守黄河的过程中,他还成功招降了中牟的叛军头目冯增,再次获得晋升为副将。在跟随宋庆对抗张宗禹的过程中,李承先在饶阳、玉林、洛阳等地取得了显著战绩,被授予“节勇巴图鲁”的称号,并赏赐祖宗三代一品封典。在玉林镇的一场激战中,他虽然身负重伤,但仍然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之后,他又在济阳追击张宗禹,一直逼迫到黄河岸边。由于这些卓越的表现,他被李鸿章推荐,再次获得“志勇巴图鲁”的称号,并被提拔为总兵。此外,他还因为守卫运河的功劳,被提升为提督。

光绪时期

光绪八年(1882年),李承先被任命为河北镇总兵,驻守潼关。在此期间,他率领军队消灭了同州府松树屯的土匪,受到当地民众的高度赞扬,被称为“李摩云”。光绪十年(1884年),他因父亲去世返回故乡亳州,在家中修建宗祠、实施义田,并资助了许多家庭的婚礼和葬礼,因此在当地享有盛誉,被誉为“好义马”。

光绪十三年(1887年),日本侵略台湾,李鹤年担任闽浙总督,请求调李承先前往福建驻防。李承先应召招募了五个安徽营的士兵,前往泉州驻扎,建造防御工事,日夜操练,时刻准备应对可能的战争。后来,随着中日两国达成和平协议,李承先带领部队返回亳州。李鹤年认为李承先在福建两年间的治理工作非常出色,因此向朝廷提出建议,希望将其事迹记录下来。

光绪十四年(1888年),河南巡抚倪文蔚奏请李承先担任河南河北镇总兵,并负责全省的军事事务。当年,朱仙镇发生了大规模的河工骚乱,李承先独自前往安抚,通过耐心劝说和严厉惩罚,成功平息了局势。光绪十七年(1891年),李承先再次被任命为河北镇总兵。然而,由于长期在军营中劳累过度,他在四月份因病逝世于河南怀庆(现沁阳市)。河南巡抚裕宽上奏朝廷,请求给予李承先特别的哀荣,包括建立专祠供后人祭祀,并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家庭与社会贡献

李承先不仅在战场上有杰出表现,还在家乡积极从事公益事业。光绪三年(1877年),当豫晋地区发生严重饥荒时,他率先捐款两千元,帮助建立了多个粥厂,救治了无数灾民。为了表彰他的这一善举,安徽巡抚裕禄上奏朝廷,请求给予他奖励,朝廷则赏赐他随带三级。光绪四年(1878年),他按照已故父亲的遗愿,捐赠两千元用于在亳州城内修建书院,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为此,朝廷还专门下令为他的母亲方氏建立了一座牌坊,上面刻着“乐善好施”的字样。此外,他还出资重修了柳湖书院,这一行为受到了商丘诗人袁诚格的赞颂,后者创作了一首名为《姻家李光前承先提戎倡修柳湖书院并文昌阁魁星楼次第落成浚湖植柳称盛世焉为做长歌纪之》的诗作,以此表示对李承先的敬意。

人物评价

李承先一生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尤其在紧急情况下总是挺身而出,救助他人,这样的善行难以一一列举。

参考资料

历史人物 > 李承先.学迷.2024-09-14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四.汉程网.2024-09-14

摘抄录 清史稿19.知乎专栏.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