玊况
况,字文伯,是东汉时期京兆杜陵人,出身杜陵望族。他一生好学,志节高亮,曾任陈留郡太守,以善行德教著称。在刘秀建武二十三年(47年)五月初八,大司徒蔡茂去世后,光武帝刘秀于九月十三日任命玊况为大司徒。然而,仅四年后的建武二十七年(51年)四月一日,玊况去世。五月十一日,光武帝下诏,将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全都去掉,改大司马为太尉。骠骑大将军行大司马刘隆即日罢,以太仆赵熹为太尉,大司农冯勤为司徒。
人物简介
据《八家后汉书辑注》玊况传
况字文伯,京兆杜陵人也。代为三辅名族,该总五经,志节高亮。为开封市太守。性聪敏,善行德教。永平十五年,蝗虫起泰山,弥衍、豫,过陈留界,飞逝不集,五谷独丰。章和元年,诏以况为司徒姓〔一〕。(姚。王。汪。黄)──范书虞延传注
〔一〕 困学记闻卷一三曰:“光武纪‘建武二十三年,陈留太守玊况为大司徒’。虞延传注引谢承书曰:‘况,章和元年为司徒。’谢承 书误也。’翁元圻案:“谢承谓永平十五年,玊况尚为陈留太守,亦误也。章怀引之而不正其误,何?”又玉篇曰:“金玉之玉,点在中画之下。音宿者,点在中画之上。”按玊况之玊,音宿。
注释
【玊】拼音:sù,其部首为玉。“玊”释义有三:一是有瑕的玉;二是琢玉的工人;三是姓,后汉有 玊况,《后汉书●侯霸传》 因“玊”形似“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