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亚历山大·耶尔森

亚历山大·耶尔森

亚历山大·埃米尔·约翰·耶尔森(法语:Alexandre Emile Jean Yersin,1863年9月22日—1943年3月1日),又译叶赫森、耶尔森,瑞士法国医生和细菌学家。他是鼠疫杆菌的发现者之一,因此鼠疫杆菌的正式食虫类以Yersinia pestis(耶尔森菌属)命名。时至今日,耶尔森在越南仍然广受尊敬,并被敬称为“Ông Năm”(Năm先生)。在越南独立后以他命名的街道名称继续保留,数座学校亦以他命名。他在庆和省油泉(Suối Dầu)的坟墓有座佛塔崇拜其善行,在芽庄的故居亦成为其纪念馆。为纪念耶尔森的医学贡献及港法关系160周年,香港医学博物馆的草药园安放了一座耶尔森的铜像。

人物经历

耶尔森出生在瑞士欧伯讷,少年时先后于洛桑、德国马尔堡及法国巴黎学医。1886年,他加入路易斯·巴斯德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研究所,参与研发抗狂犬症血清。1888年,他取得博士学位;同年,他为方便其研究事业而入籍法国

1889年,耶尔森加入了新建的巴斯德研究所,与德国医学家罗伯·柯霍合作共同发现了白喉病原体。1890年,耶尔森前往法属印度支那,被法兰西火轮船公司雇用为医师,曾参与过奥古斯特·帕维对老挝的探索。1894年,在法国政府和巴斯德研究所要求下,他前往疫埠香港特别行政区,调查当地爆发的严重鼠疫。他在坚尼地城一间茅屋中进行研究,发现了导致鼠疫的鼠疫杆菌,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1895年耶尔森返回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研究抗鼠疫血清,当年稍后在安南芽庄创建一间小型实验室(1905年成为巴斯德研究院分所),准备血清未来的生产。他曾先后对来自广州市厦门市孟买的血清进行试验,但均无功而返。他随后决定在法属印支落地生根,并积极参与河内印度支那医学院的组建,并且在1902年成为其创校校长。在农业方面,他先后为法属印支引进橡胶树和秘鲁金鸡纳树,当中奎宁更是治疗与预防疟疾一大良方。1934年,他被任命为巴斯德研究院的荣誉校长,并成为其校董会成员。1943年,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于芽庄市的住宅逝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