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华剧场

中华剧场

天津中华剧场曾名“中华坤书馆”、“中华落子馆”、“中华茶园”、“中华戏院”。坐落在今和平区南市,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

简介

中华剧场曾名“中华坤书馆”、“中华落子馆”、“中华茶园”、“中华戏院”。坐落在今和平区南市,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理魏鸿翼

结构

中华剧场 为砖木结构,中型规模,设300多座席。楼下设方桌,每桌3面设6个凳子;楼上3面包厢。舞台为伸出式,上有横匾,书“中华乐土”4字。台口前有横铁杆,为坤书馆和落子馆时期演员站立演唱时的扶手。两台柱书抱柱对联:“好景目中收,观不尽麝月祥云,莺歌燕舞;春风怀中抱,领略些温香软玉,桂馥兰芳”。

历史沿革

中华剧场建成初期曾演京剧、河北梆子和曲艺(时称“什样杂耍”)。约在20世纪20年代初,与华乐坤书馆、群英坤书馆、天会坤书馆、同庆坤书馆、权乐坤书馆、庆云坤书馆并称为“七大坤书馆”。自庆春平腔梆子班在津唱响后,中华茶园遂改为专演落子的落子馆,并一度成为生意最兴隆的落子馆之一。1946年,茶园经理魏宇瀛邀角组班,成立中华茶园河北梆子剧社,集中了当时的梆子名角金钢钻(金刚钻) 、银达子(王庆林) 、葛文娟、金宝环、小翠云、柳香玉、金香水、韩俊卿、张美云、王桂如、杨柴如等,经常上演的剧目有《金水桥》、《烧骨计》、《回荆州》 、《蝴蝶杯》、《汴梁图》 、《南天门》、《万里长城》、《丁香割肉》、《三娘教子》、《辛安驿》、《拾柴》等,观众经常爆满。解放后改名“中华戏院”,演出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80年代曾一度出租改为服装商场。后经修缮,设置茶座,恢复为文艺演出场所,先后更名“中华剧场”、“中华艺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