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精神病
旅途精神病(travelling psychosis),又叫旅行性精神障碍,指发生在旅行途中或刚结束旅行后突发的以意识模糊为主要表现的短暂精神病性障碍,是中国学者于1986年提出的一类特殊精神障碍,而不见于国际分类系统中。
旅途精神病在铁路列车旅客中多见,并可能导致恶性伤人事件。患者发病前受到精神应激、躯体过度疲劳、慢性缺氧、睡眠缺乏、营养过分缺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从而导致他们的精神、身体功能对环境变化的调节适应能力失常,最终出现了精神崩溃、反应失度的急性精神障碍。
对于较轻的情绪障碍,可予小剂量弱安定剂治疗,既可缓解焦虑紧张,又可改善睡眠障碍,对于较重的“分裂样症状”则需去专科医院诊治,服用中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旅途精神病多急剧发病,但一般病程很短,终止旅行,适当处理,充分休息之后数小时至10天左右可完全恢复,无后遗症状。
病因和发病机制
旅途精神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心因性因素引起的疾病”和“躯体衰竭性”两种观点。但一般认为系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与患者的素质与生理状况、躯体和心理应激等都有一定联系,且不同病人各有侧重。
生理状况
过度疲劳、饥饿、缺水、电解质紊乱、严重缺乏睡眠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躯体情况不良等。
心理因素
第一次出门旅行,社会经验不足,置身于陌生环境而感孤独或不安全;离乡背井外出谋生,因前途未卜而心怀疑虑、忐忑不安;身带财宝,担心被抢劫或诈骗等。
旅行环境
拥挤、嘈杂、空气污浊、秩序混乱、时差倒错以及旅行中颠簸震荡等。
个体素质
如内在躯体素质、文化程度(多偏低)、性格(胆小内向、适应能力差),但只有少部分病例有精神疾病既往史或家族史等。
流行病学
根据国内外调查资料报道,旅途精神病的发病以长途火车旅行最多,其次也可见于远途航海、跨洲际航空飞行以及长途汽车旅行中。
人口学特征
旅途精神病的患者多为青壮年,以男性人数居多,大部分为农民或打工者,小学以下占大多数,教育程度偏低,绝大多数患者无家族史及个人史。
临床表现
该病一般发生在长途旅行中,主要以言语性幻听、关系妄想、被害妄想为主;其次为牵连观念、感知综合障碍和意识障碍。
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包括:
1.定向障碍(地点定向障碍、时间定向障碍、人物定向障碍、自我定向障碍);
2.感知觉障碍(错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等);
3.思维障碍(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等);
4.情绪障碍(紧张、焦虑、恐惧、哭泣、痴笑、抑郁);
5.言语障碍(言语零乱、理解困难、无法有效交谈);
6.行为障碍(冲动伤人、毁物、跳车、自伤自残、自杀、无目的行为等);
7.注意及记忆障碍(注意力涣散、迷茫、遗忘等)。
诊断标准
1.在长途旅行中(铁路、公路、水路航运或洲际航空)或刚结束旅行后,急性发病。
2.发病前有明显精神应激、躯体过度疲劳、过分拥挤、慢性缺氧、睡眠缺乏、营养水分缺乏等因素综合作用。
3.病程短暂,停止旅行与充分休息后,数小时至一周内自行缓解。
鉴别诊断
癔症
常见于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其精神症状具有表演性、戏剧性或夸张色彩,可反复发作,并有症状完全缓解的间歇期。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一般是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出现的幻觉、妄想,并有泛化趋势,情感与行为不协调,病程迁延及其它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情感性精神障碍
该病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无幻觉。躁狂时多为夸大妄想,病程较长,间歇期完全正常,可反复发作。
治疗
1.发病时立即置于宽敞、舒适、通风好的环境中,并给予精神支持与安慰。
2.应尽可能寻到正规的医务人员给予适当检查,最好能尽快停止旅行,转入医院观察治疗。着重排除可能的器质性疾病。
3.可予苯二氮䓬类药物镇静,并给予补液和营养支持治疗。
4.如兴奋躁动、幻觉妄想明显,前述处理无效者,可予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
预防
1、远行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备足食物、饮料、整好行装,购好车票,并在临行前充分休息,切忌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匆匆上路。
2、与亲朋好友结伴而行,以便旅途中能相互照顾。
3、如车上人多拥挤,自己又无座位,切不可在疲惫不堪的情况下继续坚持旅行,宁可中途下车休息,待恢复疲劳后再重新踏上旅程。
4、即使是有座位或卧铺的长途旅客,也应在途中注意尽量多活动肢体,停站时应打开车窗,以便空气流通,条件允许时可下车在站台上稍稍走动。
5、旅行前避免重大的精神刺激及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个足够的认识。对于患有其他疾病的旅客,旅途中建议有专人陪护,并在启程前几天到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征求医生意见,切忌草率上路。
病程及预后
旅途精神病多急剧发病,但一般病程很短,终止旅行,适当处理,充分休息之后数小时至10天左右可完全恢复,无后遗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