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油鸱

油鸱

油鸱(拉丁学名:Steatornis caripensis;英文名:Oilbird),为南美洲穴居鸟类。属于油鸱科(Steatorinithidae)、油鸱属(Steatornis)。

油鸱体长(喙至尾尖)43-49厘米。尾扇状,翅长宽,暗红褐色,有黑色横斑和白色点斑。嘴钩状,四周有长须。眼大而黑,在洞中象蝙蝠一样用回声定位法探路。叫声凄厉惊人,故西班牙文名称guacharo,意为“嚎哭者”。夜间觅树果为食。卵生。美洲原住民用其早成雏的油烹调和点灯,俗名学名由此而来。

油鸱是南美洲业余观鸟爱好者热衷追寻的珍稀物种‌。21世纪前,油鸱幼鸟因富含脂肪常被捕捉用于炼制灯油(其幼鸟脂肪含量可达体重的70%-100%),其高脂饮食结构也使它们成为人类重要的能量与蛋白质来源‌。这一捕猎行为随着物种保护法规的完善逐渐被禁止‌。

2020年,油鸱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尽管其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但该衰退速率未达到"种群趋势"标准的易危阈值(十年或三代内衰退>30%)‌,因此被评估为无危(LC)。

分类

油鸱隶属于属于油鸱科(Steatorinithidae)、油鸱属(Steatornis)。油鸱科下只有1属,即油鸱属。油鸱属下只有1种,即油鸱(Steatornis caripensis)。

特征

油鸱属于大型鸟类,体长(喙至尾尖)43-49厘米,体重约400克,外形类似体型放大的夜鹰目‌。其翼展达95-105厘米,翅膀具高度开槽结构,飞行时呈狭窄形态,翼载荷低‌。全身羽色以红褐色为主,胸部、上翼覆羽及尾下覆羽边缘带有白色斑点‌。头部和部分初级飞羽存在较小斑点,尾部细长并具浅黑色横纹‌。眼睛大而呈深褐色,具有红色反光特征‌。喙部粗大且呈钩状,红褐色角质,喙缘长有超过喙尖的须状刚毛‌。足部位置较同类更靠前,趾部与跗跖呈浅粉色‌。该物种翼部的高开槽结构(highly slotted)使其具备夜间飞行的空气动力学优势,与夜行性食果习性形成生态适应协同‌。

分布

分布范围

油鸱是南美洲特有物种。其北部分布范围包括特立尼达岛、圭亚那和委内瑞拉;南部主要沿哥伦比亚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脉延伸。该物种在委内瑞拉的瓜查罗洞穴国家公园(Cueva del Guacharo)最为集中,同时人们也发现其沿委内瑞拉沿海山脉向南分布,主要栖息于塔奇拉州、梅里达州和拉腊州。规模最大的油鸱种群(10000至18000只)分布于巴西北部的特普伊山脉(Tepui Mountains)。在委内瑞拉境内,油鸱栖息于奥里诺科河北部海拔2000米及南部2600米高度的洞穴中,其海拔分布范围极广:哥伦比亚的油鸱栖居地从海平面洞穴延伸至3000米高山洞穴,厄瓜多尔可达2400米,秘鲁则达2200米。油鸱通常不迁徙,但有记录显示其会为觅食离开栖息洞穴达150公里,最远观测记录显示其活动范围距已知栖息洞穴达700公里。近年来,森林砍伐导致油鸱为寻找食物而进行更远距离的季节性迁移。油鸱种群数量在20000-49999范围内。

栖息环境

油鸱主要栖息于新热带山地森林,夜间会扩展至周边低地森林进行觅食活动‌。白昼时段,该物种多聚集于山地洞穴内栖息‌。在委内瑞拉瓜查罗洞穴国家公园的大型洞穴中,常形成数千只规模的集群栖息现象‌。

习性

油鸱是一种食果性、夜行性鸟类,几乎全天成对活动。配偶在巢中成对时会互相梳理羽毛。白天它们高度群居,沿洞穴岩壁集群栖息,群体规模可达上万只。当人类进入其栖息的洞穴时,会观察到包括响亮咆哮声和类似鼾声的领域性行为。它们利用初步的回声定位能力在完全黑暗的洞穴中导航并与同类交流。白天偶见个体在雨林树冠层外栖息。夜间鸟类会离开洞穴外出觅食。在洞外觅食时,会发生种内食物资源竞争,通常导致觅食范围扩大。油鸱一生都栖息在各自的洞穴中,其活动范围根据食物资源的稀缺程度而变化。

沟通与感知

油鸱的叫声包含多种刺耳的尖啸、嘶鸣及类似鼾声的声响,并通过初步回声定位在完全黑暗的洞穴中导航。其尖叫声通常持续约0.5秒,而用于回声定位的声呐咔嗒声持续40-50毫秒。两类发声均依赖胸气管肌完成,但回声定位功能得益于其双侧不对称的支气管鸣管结构。与多数蝙蝠不同,油鸱的回声定位频率远低于20赫兹(Hz),处于人类听觉可感知范围。当油鸱在洞穴内高密度集群栖息时,它们需能感知来自洞壁的多种回声以及同类发出的咔嗒声。油鸱的回声定位可能具有通讯功能——已知某些蝙蝠物种会基于同类发出的回声定位信号调整觅食行为和飞行轨迹。

饮食习惯

油鸱是严格的食果动物,完全依赖鳄梨科、樟科棕榈科果实为食。春季繁殖期间,因樟科果实富含脂类(49.6%)和能量(31.8千焦/克),成为其主要食物来源;非繁殖季节则以棕榈科果实为主。幼鸟食谱与成鸟一致,成幼个体均会整吞果实,消化果皮后反刍种子,该过程发生于日间洞穴或雨林冠层栖息时段。

油鸱夜间离洞觅食,有时结群搜寻果树,每夜飞行距离可达25公里,食物匮乏时还会进行季节性短距离迁徙。其高度特化的夜视能力可精准定位单颗果实,而厚朴子的鼻腔粘膜、发达的嗅觉系统以及樟科橄榄科果实散发的强烈芳香,表明嗅觉可能在定位果树林中发挥作用。洞外觅食时种内食物竞争加剧,这既扩大其觅食范围,又促进种子向偏远地块扩散。临时性日间栖息地与觅食地不重叠,此类栖息期间反刍的果核亦能增强种子传播。

防御

油鸱将巢穴筑于洞穴岩壁离地10-20米处,加之其夜行性觅食习性,有效避免了天敌捕食。学界认为,早成雏面临的捕食压力可能是驱动此类筑巢行为演化形成的重要进化因素。

生长繁殖

繁殖

油鸱为一夫一妻制鸟类,日常活动多成对进行。求偶行为发生于夜间离巢出洞期间:双鸟绕飞盘旋时,先发出低频咔嗒声,继而发出粗粝的“库尔”声。油鸱将巢穴筑于大型洞穴岩壁突缘处,距地面10-20米。巢材由反刍的种子或果纤维混合自身排泄物构成,直径可达40厘米。雌鸟每次产卵2-4枚,产卵间隔通常为3-5天。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孵化、育雏与喂食职责,但观测显示雌鸟孵卵频次与时长可达雄鸟两倍。繁殖活动呈中度同步性,多集中于4-5月雨季。在委内瑞拉部分分布区,橄榄科樟科棕榈科植物的果实丰产期与产卵及特定繁殖时段相吻合;其他地区则全年可见不同繁殖阶段的个体。交配行为研究较少。

生长

孵化期持续30-35天,早成雏发育极为缓慢,通常需90-125日龄方可离巢。由于大型洞穴环境温度较低,为确保卵与雏鸟在孵化育雏期维持适宜体温,通常至少有一只亲鸟留守巢中。雏鸟发育期间,成鸟会大量喂食高脂质食物,使其在70日内体重即可超过亲鸟50%。

生态作用

油鸱在雨林冠层栖息时反刍种子的习性,使其成为新热带雨林最重要的种子传播者之一。其反刍行为远离觅食区域进行,促使樟科橄榄科棕榈科植物的种子得以扩散至新区域并萌发。随着栖息地范围内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威胁加剧,油鸱的摄食生态对南美新热带森林的生态维系作用日益凸显。

保护

2020年,油鸱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地理分布范围极大,因此未达到依据"分布区面积"标准(分布区覆盖面积<20000平方公里,且伴随分布区缩减或波动、栖息地面积/质量下降、种群数量减少及分布点稀少或高度碎片化)判定的易危等级阈值‌。尽管其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但该衰退速率未达到"种群趋势"标准的易危阈值(十年或三代内衰退>30%)‌。其种群规模可能处于中小型至大型区间,但亦未达到"种群数量"标准的易危阈值(成熟个体<10000且十年或三代内持续衰退>10%,或具有特定种群结构)‌。综合上述因素,该物种被评估为无危(Least Concern)‌。

用途

旅游

油鸱是南美洲业余观鸟爱好者热衷追寻的珍稀物种‌。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北部Asa Wright自然中心的Dunston洞穴是该地区重要生态旅游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为当地带来可观经济收益‌。委内瑞拉的瓜查罗洞穴国家公园(Cueva del Guácharo)则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油鸱集群栖息地,为鸟类观察者提供独特的观赏体验‌。

其他

21世纪前,油鸱幼鸟因富含脂肪常被捕捉用于炼制灯油(其幼鸟脂肪含量可达体重的70%-100%),其高脂饮食结构也使它们成为人类重要的能量与蛋白质来源‌。这一捕猎行为随着物种保护法规的完善逐渐被禁止‌。

参考资料

Steatornis von Humboldt, 1814.itis.2025-04-12

Steatornis caripensis.animaldiversity.2025-04-11

Oilbird.iucnredlist.2025-04-11

Steatornithidae.itis.2025-04-12